第一次当“演员”
■邹玉芳
“我们的古荔演讲进入‘先锋杯’决赛,现需拍个小视频,下周二决赛用。明天您有空吗?一起去禄段古荔园拍摄?”周五的晚上,富钰打电话来,热情地邀请我去做群众演员。
周六早上,我们早早来到羊角镇的古荔园。七月末的古荔园,荔枝树上早没了荔枝,只有枝干粗壮苍劲、枝繁叶茂、直挺云天的千年古荔静静地伫立园中。在这里,我们扮演游客,在古荔“五世同堂”附近游玩,摄影师让我们自由发挥。八个人三三两两从远处小道慢慢走向“五世同堂”,走在前头的我,一边走一边指着旁边的荔枝与伙伴说话。离“五世同堂”还有一段距离,摄影师叫停了:“这户外游园是件很开心的事,你们走在后面的几个怎么面无表情?这不符合户外游玩的情景,你们要一边走一边说话一边看周围场景,表情、语言、肢体动作都要到位。”
大家只得重来。这一回,我们快要走到“五世同堂”时,我指着荔枝树说:“这树好大啊,我们过去伸手量一下,看看三个人围得过来不?”于是三个女的走过去,手拉手将树围起来,一边围一边兴奋地大叫:“这树好大,三个人围不过来,再来一个。”
摄影师又叫停了:“她们这么大动作,你们几个男的竟然若无其事地走过。平时你们在外游玩,看到这么大动静,难道不好奇?不瞄一眼?”
又是常识问题,摄影师给我们分解了一下任务:四个女的手拉手围量树身的宽度,随后就古荔树瘤展开讨论,两个男的慢慢走过来,告诉我们树瘤的常识,另两个男“游客”结伴经过,好奇地用手机拍我们。大家都动起来了,表情、语言基本到位,这段拍摄终于顺利通过。
随后,我们对附近的“十八担”“千手观音”等古荔树龄测定、古荔定位信息收集、制作石刻二维码等场景进行拍摄,直到摄影师认为好才停下来。
因为需要不同场景的视频,我们更换不同的衣服到禄段古荔园继续拍摄。其时,已是晌午时分,大家都想拍完再去吃饭。
我们要拍摄的是荔农丰收的场景,向附近村民借来了扁担、箩筐。没有荔枝,只能在筐里装上木头,上面放些荔枝叶,然后挑着筐从荔林里走出来。我们没干过农活,始终演不出农户摘荔后喜获丰收的效果,来回反复拍摄都过不了。太阳又大,人又渴又累又饿,大家渐渐少了精气神。
在园里观看的几个村民自告奋勇上前帮忙,村民将筐里的木头换成了石头,两筐近百斤的石头,压弯了扁担,村民一手握着扁担,一手揪着筐,步伐平稳地向前走。自然的劳作情景,摄影师喜出望外,一顿猛拍。
我们还拍了一些与荔枝相关的镜头。下午两点多,才完成拍摄任务。
这次“群众演员”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当演员的辛苦:本来简单的一个镜头,可能某个表情、动作不到位就要反复拍摄。想要做好一件事,除了辛勤付出,还要耐心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