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这片土地


■絮儿
  来到这个别人的乡镇,没有我的童年,没有我对过去的回忆,没有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没有我最为熟悉的乡音,当我在这镇上一开口说话,就会有人对我说:“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看来,许多人是具有火眼金睛,可以洞穿人心的。
  但缘于教育,我已扎根于这片土地长达二十年了!初中毕业,在老师的指引下报读了高州师范。老师说这是女孩子最好的选择。从此人生与教师较上了劲。2000年见习那一刻起,“老师”这词就形影不离,成了我名字的代名词。现在走出去,依然很多认识了十几二十年的人问:张老师,你叫什么名字?我一直叫老师,都不知你名呢!呵呵,这镜头常重演。
  懵懵懂懂中,我站在了讲台,一个大孩带着一班小小孩成长。思想很单纯,和孩子们一起上课,领孩子们一起运动,带孩子们一起爬山,耐心地教学困生,用心地培养科比生,甚至给他们做饭,辅导到深夜还把小女孩留宿……往日种种,皆因我为师。强烈的责任心,让我放松不了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牵挂!
  年轻岁月,上进心强。各种学习培训总乐颠颠地去参加,什么课堂大赛、基本功大赛、课例、论文,没一落下。那时候,农村小学还没有教学平台,课堂最先进的便是初始一代的幻灯机,使用专门的幻灯片才能使用。幻灯片是空白的,所有内容靠老师自己书写。为了把课堂形象化,我常在幻灯片上绘图到深夜。那时的课堂是“唯美”的,然而,我却还没懂真正的“育人”含义。当时的心思是,上别人赞叹的课堂,还不懂上让学生欣喜的课堂。直到交完辞职信,离开了讲台,最后得到一句指导: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慢慢领悟,却已离场。
  人生的另一起点,缘于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他说:你满腹的才华过于浪费,应该有传承。是啊,年轻不更世事,心态过于高傲,很快就使自己处于死胡同里。赶紧调整路线,重扬人生风帆,以后的生活处于高度的自律中。我又走上了教育之路,做了一名家庭教师。从大课堂到小课堂,面对一对一、一对二的家教式辅导,我更上心、更用心。我一边想尽方法去教孩子,一边也从孩子的作业、资料等中领略了更多老师的教学,让教学相长。记得我跟一女生六年级数学的一对一课程,女生每天的下午课前都有十分钟数学作业,是六道计算题,或竖式计算,或简便(脱式)计算,或方程,一年从不间断。这种坚持训练,解决了数学的基本——计算。老师坚持,孩子坚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教与学,孩子的收获是明显的。后来我回到学校代课,我也尝试在我的课堂,无论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用反复的方法去帮孩子巩固重要的知识点,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方法,练的方式灵活多样,紧紧吸引着孩子兴趣,让孩子乐学、坚持学,效果便看得见了。每次上完课后,看到孩子舒心的笑容,都是幸福感爆棚。
  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全是孩子成长的足迹。从教“12345”开始,到学生们发布“迎来了1+1=4的小家庭”,此时,才知光阴易逝,岁月匆匆。学生发来信息征求报考方向,打来电话诉说工作压力,在和女朋友逛街的路上也会想起为师,发来一幅美图,此时,你不得不承认,孩子羽翼已丰满,可以自己飞翔了。昨天为师,今天为友了,亦师亦友,大概就是师者与孩子所有的缘分了。
  走上了教育路,爱上了孩子,便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已把自己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期待发芽、树长、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