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葛亮推出长篇新作《燕食记》
一部“岭南梦华录”落笔饮食描绘百年世情

《燕食记》葛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常言道:“食在广东。”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计天下所有之食货,东粤几尽有之;东粤之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说的是岭南饮食的丰富斑斓,而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世情人情时局皆在其中,这就是著名青年作家葛亮的又一力作《燕食记》。和他以往的长篇一样,家族的变化和坚守在时代里跌宕,只是这一次的冷暖人间,也是一场场的日常盛宴。
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在葛亮看来,广东人口不离“食”,话里话外,都是言外之意。粤俚“揾食”说的是“谋生计”;“食失米”指不思进取;“食得咸鱼抵得渴”则形容预计后果之权宜。“可看出,广东的民间语言系统是很务实的,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身体力行,并见乎日常肌理。”
《燕食记》四十余万言的篇幅,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作。
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的世事人情:从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到山林乡村、日月星辰,再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诚如文艺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燕食记》不仅是一部岭南地区的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要表达的,是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小说中,韩世忠师傅散发于广州民间的月饼就是一种象征,既是深沉的家国大义,更是万千生民共同点燃历史的高光。
著名学者杨庆祥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重大推进。在这一点上,它的文学成就几可比肩《白鹿原》之于陕西,《长恨歌》之于上海,《尘埃落定》之于川藏。“百年粤港史”的命题一直横亘在岭南作家面前,当代文学必须有所建构有所回答。《燕食记》在此作出了十分成功的尝试。 (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