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赤子丹心写华章
——读黎贵《醉美塘坑》有感
■杨端雄
《醉美塘坑》是粤西化州作家黎贵为家乡塘坑写的一本书,2021年出版,是他的最新力作。
黎贵是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幸拜读过他的《无怨的美丽》《中国能,一定能》等作品。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涉及散文、散文诗、自由诗、杂文、文学评论等的写作,其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其特别擅长散文写作。他题材信手拈来,行文不拘一格,语言自然淳朴,情感真挚动人。同时,又能跳出局限于个人喜怒哀乐的情感抒发,往往可在行文中将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的精神层面,这有着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风骨,实在是难能可贵。《醉美塘坑》就是这样一部深具家国情怀的作品。
《醉美塘坑》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为山水塘坑。本辑采用散文、散文诗的形式,对家乡的山山水水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深情的歌颂;第二辑为药库塘坑。记录的是塘坑的草草木木,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治病救人,更是黎贵热爱家乡的精神载体,内容尤显珍贵;第三辑为诗意塘坑。主要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来抒发对于家乡的真情厚爱;第四辑为多维塘坑。是文友应邀前来采风,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解读塘坑,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整部作品匠心独运,文辞精准细腻,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认识这个充满诗意的塘坑。
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散文诗是这部集子的精华。作者的散文诗短小精悍,文辞精美,善用拟人、反复、象征等多重手法,于是磨刀石、狮子石、墨砚石、仙人洞、仙人床……这些家乡的山石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散发出浓郁的乡愁。
一般来说,写景物的散文最是枯燥无味,但作者在多变的表现手法基础上,融入典故、神话传说等,给塘坑的山山水水嵌入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人读之心生向往。其中,《世外桃源在塘坑》无疑是作者对于家乡最贴切的歌咏。还有《化州名山尖岗岭》里面的神话故事、状元石匾之清代状元林召棠的典故、一勺之泉的神奇、仙人洞与升仙石的罗辩仙翁的神迹、南粤道教始祖陈符经、曾一结缘尖岗岭等等,意蕴丰富,悠然神往。此文入选了推介茂名的作品集《点赞茂名》,成为外地人了解、观光尖岗岭的行动指南。
药库塘坑,是我觉得最为弥足珍贵的一辑。作者早期的散文,抒情功力十足,常常令读者感同身受,非常容易产生共鸣。但是现今作者笔下的散文,似乎多了一份从容不迫,在娓娓道来当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时而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时而倾听老农讲解,于是化橘红、相思茶、半边莲、淡竹叶、地胆头……这些身边常常可见的、救死扶伤的良药,便成为了家乡塘坑最温暖的记忆,轻易唤起了不同读者不一样的地域乡情。
诗意塘坑,是作者再一次对于家乡的深情讴歌。无论是直抒胸臆的深情告白,还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其实都是对于家乡美好回忆的珍惜,以及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期盼。如:《春到塘坑》:“故乡满脸春风/春雨织就锦绣图/父老撒落的汗珠/是一串串幸福的音符……”《诗意塘坑》“回到塘坑/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园/心灵贴近大自然/一种久违的味道/弥散于青山绿水间……”此两诗画面感极强,情感至深,容易让人共鸣。
如果说,前三辑的塘坑的魅力无限,只不过是作者故乡情结的文饰作用使然,那么多维塘坑,就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带领读者再一次认识塘坑,再一次解读塘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黎贵用他最大的热情去抒写了自己的家乡,描绘了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这何尝不是自古文人追求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
从《醉美塘坑》,我认识了化州的塘坑,记住了塘坑的山山水水,记住了塘坑的草草木木,更是记住了塘坑那些为了家乡变得更美好、生活变得更幸福的奋斗着的人们。从中,我强烈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文学的魅力,以及黎贵滚烫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