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周华太
  当年,爷爷携带父亲、叔父等人搬迁到如今的山腰村居住,白手起家,靠自己双手,耕种着两担种田地。当时12岁的父亲,尚未与耙齐高,就跟着爷爷扛耙背犁的在田间劳作。父亲仅上过几十天的小学,其余的知识是“蹭学”邻居私塾老师的。绘有“春牛图”的通书、“问斤求两”的口诀等,父亲不但可以看懂背熟,甚至一些古诗也可以背出来,邻居还夸他“无师自通”呢。
  时光似逝水,大约二三十年过去,居住的茅屋改建成四合院式的火砖墙瓦木桁结构的“大屋”,父亲、叔父从爷爷的大家庭“一分为三”了。继而,三位有家室的大哥也从父母家分出去,爷爷的房屋全部由三位大哥居住,父母则带着我们未成年的四兄弟共同居住,沉重的负担又一次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没有埋怨,而是鼓励我们四个兄弟说:“我和你爷爷迁到这里时,还不是‘两手空空’的,只要艰苦奋斗,就可以发展到家大业大。不过,读书的问题只能委屈你们了。”从此,哥哥们都从学校回家了,跟着父亲到田间劳作,我排行最小,则分管放牛割草的工作,母亲除了厨房的活儿,农忙时也奔忙于田间,真是田家少闲月啊!
  种桑养蚕是父亲的强项。桑蚕一生要经过“四眠五龄”才成熟吐丝结茧,我们兄弟除了摘桑叶,捉蚕上“蚕潜”让它吐丝,待它丝尽成蛹后收蛹,而其他的活儿都是父亲做的,要捱夜的啊!
  养蚕工作其实也是大有学问的,村子里也有两个养蚕户,但是成功机率很小。父亲的拿手“养技”在合江是数一数二的,他总是有求必应。有一家姓石的养蚕户,多次失败后请教父亲,父亲手把手地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父亲倾囊相授的匠心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令人尊敬。
  当蚕脱“衣”成蛹之后,除按需要择优留种外,可作美餐享用。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有利健康的微量元素,加上葱、韭菜等调料,是美美的桌上肴。父亲拿出一些蚕蛹给邻居和亲朋戚友们分享,剩下的拿去市场卖了,赚回一些油盐钱,或购买一些日用品。经过几年的勤劳躬耕,连年丰收,加上节衣缩食,1949年我们家终于建起了占地120多平方米的五间平房,我们兄弟各住一房,而勤劳一生的父母还是住在“寮房”里。
  1961年,我中师毕业,加入了教师的行列。教育工作是艰苦的,也是光荣的,每当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父亲的匠心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鼓励我砥砺前行,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父亲为了抚养我们兄弟姐妹成长,劳碌一生。由于劳累,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疾病缠身,1976年6月,一生勤劳、乐于助人的父亲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善良品质永远铭记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