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琐忆
■毛勇强
虎步已登新境界,兔毫续写大文章。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旧历的年晚毕竟最像年晚。是的,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除夕和春节,这已成为一个古老的传统。在除旧迎新之际,回顾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来年的工作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春节期间,放下手中的工作或活计,一家子团聚,探亲访友、拜师谢恩等等,更使人觉得有一种放松、舒适、兴奋的感觉。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人们过年的感觉却是别样的,甚至是辛苦或痛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每到年前都见到父母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愁眉苦脸。为什么?穷之过!我的父母虽然是国家职工,但是由于工资低得可怜,我们兄弟俩要念书,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祖母以及关照一下几个特别穷困的亲戚,所以一年到晚都是先使未来钱,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每当新年即将到来,父母既要为备办年货而劳碌奔波,还要为“压岁钱”而煞费苦心,又要为孩子们缺衣少穿而暗暗叫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但是,穷归穷,年还得过。于是只好东借西挪,以解燃眉之急。所以难怪父亲说:年关又到了——过年如过“关”怎能不辛苦!
改革开放后,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仅仅短短的几年时间,物质丰富,市场繁荣,国泰民安,困扰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排名世界第二位,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年如过“关”早已成为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父亲就感慨地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平民百姓带来了实惠,过年终于有轻松、愉快的感觉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成家了。当时,我在县城工作,妻子在家乡工作。领导对我们这些夫妻分居两地的干部很是关照,提早发年货,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八便陆续派车送回老家过年,使我们倍感组织的温暖。春节期间,父母虽然忙里忙外,但却乐此不疲,家里整天欢声笑语,乐也融融,大家的喜悦写在脸上。
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的第二年,我从化州调到市里工作,妻子女儿也随着进城。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托改革开放的洪福,我辈不像父母那样怕过年。这些年来,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公务员的工资一提再提,使我们这些参加工作之初只有36元工资的“过来人”,日子像腊月倒吃甘蔗——一节比一节甜。可以说,现在天天像过年,平常穿的、吃的都和年节一样,不必刻意准备过年的事宜。更令人开心的是,国务院实行春节放长假,时间长达7天,我们有了充分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除了“回家看看”之外,就是探亲会友、饮早茶、参加体育运动、看书看报等等,真是不亦乐乎!
一曲笙歌鸣盛世,十分春色庆新春。昔日过年如“过关”,如今过年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