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 李瑞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突出地位,提出了在“十五五”期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相比,本次全会除了继续强调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在用语上把上次全会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为“中华文明”,并提出了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准和提升方向。就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而言,文化是中性的,其中既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而文明特指文化中积极的部分。所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为“中华文明”起到了使这个重要政治术语更加言简意赅的效果。就文明与四种能力的关系而言,四种能力之所以能够产生,原因之一是中华文明本身就具有的优秀性、革命性和先进性使得它能够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形态的跃迁具有先锋性影响。反过来,这四种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而,我们要以四种能力的提升为抓手,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导航定向,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科学既是揭示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中华民族科学改造自身和世界,实现伟大复兴,重归世界舞台中央,为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大同的理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之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为我党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进文化创新提供方向明确且强大持久的动力。
其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凝聚国内各民族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引导各民族在平等和团结的旗帜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途上实现文化融合和创新创造活力的全面迸发。中华民族是将国内各民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是国内各民族应该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种“国族”的组织程度和建设水平是国民向心力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成败。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各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有利于巩固国家文化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再次,以中华文明为民族文化自信的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民族的价值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熏陶、教化、激励、凝聚、润滑、整合中导人向善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道德基础。为此,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对象,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从而提升全国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价值感召力发挥作用主要不是靠强制灌输,而是既行“有言之教”,也行“不言之教”,让教育对象先“外有所感”——被吸引、打动、感染,再“内有所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然后再自觉地将其“外化于行”,从而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榜样带动作用。此外,还要立足伟大实践,展现时代风貌,针对现实问题,走好群众路线,反映人民心声,运用先进科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出原创性文化精品,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精神领域的共同富裕。
最后,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和民族命运由衰转盛的转折点,它结束了近现代史上中国面对列强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10月30日不得不把中美两国元首釜山峰会称为“两国集团”(G2)会议。虽然我们并不赞同“两国集团”这个概念和对世界进行“中美共治”意图,但不妨碍我们认可它是战略对手对中国大国实力的承认。这样的硬实力为我们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鉴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主流媒体、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智库等主体创造、加工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合力,借助数字技术和图书、报刊、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跨界融合形成的国际传播体系,将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推向国际社会,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不断涌现的文化精品在全世界赢得人心、市场和利润。
总之,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通过提升四种能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扎实贯彻全会精神,以提升四种能力为抓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