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杏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列为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两大战略部署相辅相成,为我们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以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明确重点任务,筑牢实施路径,推动思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学习全会精神,把握重大意义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具有顺应时代潮流、遵循育人规律、破解现实难题三重重大意义,只有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才能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顺应时代之需。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这场变革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对于茂名而言,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我们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把握主动、夯实人才基石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将技术简单叠加于传统教学的旧有思路,而是要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以此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教学效率与吸引力,为茂名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数字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为此,我们应该自觉将此项工作融入“数字中国”和“数字广东”发展大局,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讲好茂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的数字化动能。二是遵循育人规律。学生的思想成长与价值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推进这项工作,意味着我们要系统审视并从整体上规划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同时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学段衔接机制,组织茂名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研讨,共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像一根红线,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最终培养出信仰坚定、思想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各学段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衔接,部分课堂仍以单向讲授为主等。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建设市级思政课数字资源库,我们可以系统整合从小学到大学的优质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连贯性的教学参考。同时,数字化手段如微课、虚拟实践等,能够将茂名的荔枝文化、石油工业、滨海生态等特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改变照本宣科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的创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评价等各环节深度融合,从而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抓实重点任务,明确主攻方向
在明确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聚焦构建智慧平台、研发优质资源、赋能教师队伍三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沿着数字化方向扎实推进。一是构建智慧平台,筑牢一体化数字底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必须筑牢数字根基。通过建设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可以打破当前各校数字化应用的“孤岛”现象,实现教学资源、教研活动与课程管理的全面协同。平台可依托“粤教翔云”等现有平台进行功能升级与模块拓展,例如设立统一的市级思政课数字资源库,汇聚各学段优质教案、课件与乡土案例;开设跨学段网络教研专区,支持教师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与研讨;同时完善课程开设与学习进程管理功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构建这一集约高效的“数字底座”,我们能够有效打破校际壁垒,为全市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二是研发优质资源,丰富一体化数字内容。平台建设是基础,内容资源则是灵魂。茂名市可以着力研发一批贴合实际、富有活力的本土化数字资源,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活”起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这项工作需要系统规划,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比如,小学阶段可开发以冼夫人故事、茂名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动画微课;中学阶段则可围绕石油化工、海洋经济等本土案例,制作深入解读新发展理念的专题资源。在形式上,要积极运用微课、虚拟展馆、H5互动等技术手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高州根子镇柏桥村的乡村振兴实践、露天矿生态修复工程等身边事例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共同打造具有茂名特色的“思政金课”。三是赋能教师队伍,提升一体化数字素养。技术平台和数字资源的效能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当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与一体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系统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而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提升,是顺应教育数字化战略、强化人才支撑的重要方面。培训内容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工具操作层面,而应着重提升教师进行跨学段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如何利用市级平台获取并筛选适配各学段的数字资源,如何运用微课、在线互动工具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过程性评价。培训形式上,可采取市、区(县)两级联动的工作坊、名师网络研修班等形式,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并遴选一批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通过观摩交流、结对帮扶,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教师队伍驾驭数字化、实现一体化的专业水平。
筑牢实施路径,确保落地见效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必须通过健全协同机制、强化评价激励、坚守安全底线三大路径协同发力,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模式,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一是健全协同机制,凝聚一体化工作合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学段壁垒和部门界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同时,应该定期组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学段的管理者与教师代表,共同研讨解决衔接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前后连贯。同时,要积极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主动联系本市的红色教育基地、特色产业园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协作关系,将茂名丰富的本土资源有效转化为一体化的育人资源。二是强化评价激励,树立一体化鲜明导向。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工作持续深入的关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将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与一体化改革的实际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区县教育发展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体系中。具体而言,在评价学校工作时,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利用市级思政课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跨学段教研、是否开发应用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案例等。同时,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在思政课数字化改革中涌现的先进学校、优秀教师和特色项目予以表彰,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发挥评价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三是坚守安全底线,保障一体化行稳致远。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必须将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贯穿始终。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安全是首要考量。思政课数字平台和资源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所有上传的课件、案例、视频等教学材料实行“三审三校”,确保其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其辨识和抵制网络错误思潮的能力,使其在利用数字资源时既能勇于创新,又能保持政治清醒。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GXJK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