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变局中开新局 于危机中育先机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基本特征与战略应对

唐少莲

二十届四中全会就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制定科学的战略应对,对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显现

(一)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度调整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系统性、结构性调整。其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重构期。传统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收缩变形,安全性、韧性取代效率优先成为核心考量,全球经济“碎片化”、“区块化”风险上升,但全球化大趋势未逆转,正朝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曲折演进,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发展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提供新机遇。其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影响力提升,同时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点增多,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滞后矛盾突出。其三,全球性问题交织叠加。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严峻,国际合作意愿下降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并存,考验各国治理智慧,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

“东升西降”成为最具全局性影响的大趋势。首先,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增长主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越发达经济体,推动国际机构改革呼声高涨,中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方面作用愈发关键。其次,科技竞争成为战略博弈主战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焦点,科技制高点争夺关系未来发展主动权。再次,发展道路与制度模式竞争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同时也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复杂,要求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三)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方位

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历史交汇点,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历史维度看,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求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进行前瞻性、战略性谋划。从现实维度看,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将以更加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履行负责任大国责任。从未来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西方现代化老路,致力于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代表更高层级、更可持续的文明方向,其深入推进本身即为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并存态势

(一)发展韧性增强与外部环境趋紧并存

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和韧性显著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内需“主引擎”作用巩固;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提升;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潜力巨大。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创新活力,夯实发展根基。外部环境则日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某些西方国家对我进行全方位遏制围堵,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障碍增多,“脱钩断链”风险加剧;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威胁我开放型经济安全稳定。此种并存态势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统筹两个大局,办好自己的事,在应对挑战中塑造新机遇。

(二)创新动能集聚与核心技术受限并存

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发生历史性、整体性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研发投入强度全球前列,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大飞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人才队伍宏大,创新动能加速集聚,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更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仍存“卡脖子”难题。部分产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尖端医疗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自主;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恶化,技术引进与人才交流受限,“创新孤岛”风险显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并重,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同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三)制度优势彰显与治理短板凸显并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二十届四中全会专题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然而,对照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治理体系能力仍有不适应之处。部分领域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决定性作用待更好发挥,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基层治理能力待加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需纵深推进。补齐这些短板是“十五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须以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三、在把握战略主动中开创发展新局

(一)增强忧患意识与保持战略定力的统一

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科学预见风险,特别是防范可能迟滞民族复兴的全局性风险,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维护安全能力,完善公共安全治理和社会治理,织密风险防控网。同时,忧患意识绝非畏缩摇摆。越是变局,越需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要保持历史耐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因外部压力回老路,不因转型阵痛动摇改革决心,在从容应对中保持正确航向。

(二)夯实发展基础与塑造竞争优势的协同

开创新局需固本培元与开拓创新结合。夯实基础是前提。要着力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突出就业优先,健全社保体系,推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夯实生态基底。塑造优势是关键。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科技创新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壁垒,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主体活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通过协同发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韧性。

(三)立足当前实际与着眼长远发展的结合

谋划“十五五”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当前实际条件出发。制定政策要精准务实,聚焦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突出矛盾,出台针对性举措,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力戒空谈形式主义,确保部署落地见效。同时,开创新局是长期艰巨任务,需富有战略眼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中心任务,对标党的二十大蓝图,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战略投入布局。持续推进深层次改革,破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为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注重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提供坚强组织人才支撑。唯有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紧密结合,方能稳步将蓝图变为现实。

总之,“十五五”时期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增强战略主动,凝聚奋进力量,就一定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