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化州)
化州市中垌镇东京塘村把500多块“巴掌田”打包成460亩连片大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拿租金、分红、工资“三份钱”。白石、福岭等村同步推进200亩、120亩补充耕地项目,重点发展富硒水稻、特色果蔬,预计亩均增收800元以上,真正让“零散地”变身“百千万工程”的“丰产田”。(11月7日《茂名日报》)
昔日巴掌大的农田,边边角角的农田,农人“锄锄掘掘”或者用耕牛犁耙整理几下,便可以栽种了,这是旧时的耕作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普及,这些“巴掌田”“边角地”障碍了机械化耕作,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原来的“补丁地”打造成“千亩方、万亩片”的高标准农田势在必行。中垌镇正是认识了这一点,看到了耕地碎片化的“病根”,累计投入了1.2亿元用于推进农用地整治。把原来的“补丁地”打造成了“千亩方、万亩片”的高标准示范田,让智能灌溉、农机耕作、无人植保等现代化器械操作,畅通无阻、大展拳脚。这也是中垌镇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号召的一个有力举措。
东京塘村把500多块“巴掌田”打包成460亩连片大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拿租金、分红、工资“三份钱”。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千: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试问哪一个朝代的农民能享受如此优渥的待遇?过去连做梦也不敢想,但现在已成了现实!过去我们一直在说,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还没实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在已真真切切感受到三大差别大大缩小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差别甚至消灭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里程碑的发展。你看今日的农民,西装穿上来了,皮鞋擦亮了,小车开起来了,洋楼住上了,幸福感、自豪感荡漾在脸上了。这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这是强国富民的标志。
忆往昔,插秧靠人工,弯腰曲背、汗流浃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退步原来是向前”,一人一天至多插上三几分田。现在用的是大型插秧机,一天便能插几十亩,而且是坐在驾驶室里,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只需按按电钮,拨弄几下操作杆即可。过去收割水稻、打禾脱粒,全靠人工。工具是镰刀、“禾棒子”,辛辛苦苦一人一天至多只能收割几分地的水稻。现代用的是大型收割机,收割与脱粒同步,一天就能收割、脱粒100多亩的水稻。过去为庄稼喷洒农药,用的是土制的简易喷雾器,只能一手一手地打药,一下一下地喷药,而且容易吸进农药雾气,引发中毒事故。现在采用的是无人机喷洒农药,速度快而且轻松,人畜不会受伤害。今昔对比,天壤之别!由此观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智能化,农田建设必须朝着大田化连片化发展。土地整治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其核心在于让每一寸土地产生多元价值,更为振兴乡村,赋能“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今日的田野,充满生机、令人振奋;今日的农村,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今日的农民,充满喜悦,充满干劲。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