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作为“中国罗非鱼之都”,茂名市始终将罗非鱼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当地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安全”核心目标,全方位推动罗非鱼养殖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不仅让“茂名罗非鱼”的品质口碑持续攀升,更以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书写出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科技赋能全链条 重构养殖发展新范式
在茂名罗非鱼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科技始终是核心驱动力,从种苗培育到养殖管理,科技赋能贯穿全链条,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范式加速转变。
种业是产业发展的“芯片”,茂名深谙其道。当地持续引进天之渔、宝路等国内罗非鱼种苗龙头企业,构建起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到优质种苗供应的完整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罗非鱼种质资源库,拥有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1家,上规模种苗场20余家,年产优质罗非鱼苗达19.8亿尾,不仅满足本地养殖需求,更辐射周边地区,为全国罗非鱼产业提供“茂名良种”支撑,筑牢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融入,更让养殖管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走进京塘农业位于公馆镇的养殖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连片的标准化鱼塘整齐排列,塘边立杆上的水质监测设备正在运作;投喂区看不到人工撒料的场景,数字化投料机按设定程序精准下料。“以前喂鱼靠经验,一袋袋倒,不仅浪费饲料,还得雇不少人。现在精准到克,120亩19口塘,每年光人工成本就省25万,饲料损耗也降了10%以上。”京塘农业养殖部负责人介绍,基地还靠24小时水质监控+微生物调水,鱼病少了,生长速度也快了,成了周边养殖户来“取经”的科技标杆。
绿色养殖筑根基 生态底色显优势
“绿色”是茂名罗非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全市产业布局到企业具体实践,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在政策引导与技术扶持下,茂名持续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通过制定绿色养殖标准、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举措,推动罗非鱼养殖从“粗放式”向“生态化”转型。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44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生产主体),构建起覆盖种苗、养殖、管理的全链条绿色保障体系。省级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不仅守住了“舌尖上的安全”,更让“生态茂名鱼”的口碑深入人心。
企业层面的实践更让绿色理念落地生根。广东京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渔仁堂生物合作打造的“超有机生态罗非鱼”养殖基地,便是绿色养殖的典型样板。记者在现场看到,池塘四周绿植环绕,塘水清澈透亮,鱼群游动时泛起的涟漪清晰可见,彻底打破了传统鱼塘“水浑、味重”的刻板印象。“我们从源头把控生态环境,先通过测土施碱优化池塘底质,再投放优质高免苗种,全程投喂超有机生态功能料;日常管理中,还靠鲜菌碳营养调水、高免高抗技术防控链球菌,从根本上减少药物使用。”基地负责人指着塘水介绍,这种“零抗”“零排放”的养殖模式,不仅让水环境持续保持优良状态,更让鱼类在健康环境中生长,为后续品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京塘农业有限公司罗非鱼养殖场。
品质升级提价值 高端市场占先机
依托绿色养殖的坚实基础,茂名进一步推动罗非鱼产业从“数量优先”向“品质为王”转型,通过品类创新、标准升级,抢占高端消费市场,让养殖户共享品质红利。
从全市产业布局来看,茂名依托罗非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加大品质提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脆肉罗非鱼、“吊水”罗非鱼、红罗非鱼等高端品类。这些品类在养殖周期、工艺管控上更精细——如“吊水”罗非鱼需经过15天以上清水瘦身,脆肉罗非鱼需通过特定饲料配方实现肉质脆化,通过差异化定位满足品质消费需求。市场数据显示,目前茂名高端罗非鱼占比已从2023年的5%提升至12%,市场价格更是达到普通罗非鱼的1.5-10倍,形成“绿色养殖—品质升级—高值回报”的良性循环。
京塘农业的“超有机生态罗非鱼”则将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据负责人介绍,基地养殖的罗非鱼不仅无土腥味,经检测,其风味氨基酸及牛磺酸含量比普通罗非鱼高近20%,口感更鲜嫩、营养更丰富,亩产还能稳定达到5万斤。“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健康和品质,‘零抗’‘高营养’的标签让我们的鱼很受欢迎,订单排期已经到了3个月后,根本不愁卖。”这番话,正是茂名罗非鱼以品质打开市场、以价值带动增收的生动写照。
从种业创新到科技赋能,从绿色转型到生态养殖,茂名罗非鱼养殖正以全方位的革新,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未来,随着更多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养殖项目的落地,“茂名罗非鱼”将持续擦亮品牌名片,在推动渔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全国罗非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茂名经验”。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莹莹 张波 吴昊 岑稳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