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萍
搬家的时候,家里的书籍满当当的装了好几个箱子,搬家师傅一看,直皱眉头:最怕给老师搬家了,书又多又沉,宁愿少挣两百块钱也不愿意搬书。我看着被码得整整齐齐的书,一本也不舍得丢弃,它们就像萤火一样,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若论对书的喜爱,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时十岁左右,每天除了上学放学,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外,便无所事事了。有一回,在家翻箱倒柜,发现了几本母亲的藏书。其中有一本,我记得曾在我们语文老师的案头上见过,只不过母亲这一本更厚重些。那本书,枣红色的硬皮封面像一团燃烧的火苗,上面有烫金的三个大字:红楼梦。翻开书页,一缕墨香扑面而来,那些蝇头小字像一个个小勾子,撩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囫囵吞枣式地读了几页后,半懂不懂的,却对书中的诗词尤为喜爱,读来朗朗上口。后来,征得母亲同意,每天读一点,将《好了歌》《葬花吟》《枉凝眉》等都背诵下来了,至今不忘。《红梦楼》篇章恢宏,共九十回,许多章节的内容都记不太牢了,唯独黛玉葬花和焚书这两章印象深刻,也不记得读了多少回了,每一次读,都为人物多舛的命运沉痛不已。从那时候起,读书就成为了我年幼生活里的为数不多的兴趣之一,它犹如一盏小灯,让我在荒芜的原野中,窥见一丝亮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读中学,那时最爱读“闲书”。所谓“闲书”,指那些被学校列为浪费时间的书籍。当时,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作家的武侠小说风靡校园,我一看就刹不住眼。这样一来,看书就像是打游击战。晚上上自习课,偷偷地看,若是被巡课的老师“当场抓获”,最难过的不是要写检讨书,而是可惜书被没收去了。书还没看完呢,刀光剑影的江湖生活,侠客们的铁骨柔情被念念不忘地悬在心里,半天放不下来。白天上课,有时候禁不住诱惑,也偷偷地看,被老师发现了,苦口婆心地教育,悔得眼泪直流,但没过几天,想看书的心又痒了。多年以后,书中的情节大抵都忘了,也常常懊悔因为痴迷“闲书”而耽误了学业,但读书的那种快乐和满足,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等到上了大学,读书一下子就变得自由了。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里面什么书都有,借书也方便得很。于是,一有空闲,我便泡在图书馆里,读莫言、陈忠实、马尔克斯、莫迫桑……其中,尤爱读苏童。苏童书中的“香椿树街”与我所在的南方小城的街巷是何等的相似。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我拿着原著《妻妾成群》来进行比较,看哪里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改编的好处是什么,不妥之处又是什么,每发现一处,就兴奋得不得了,评论一番后还会记录下来。如此一来,无疑是促进了深度阅读,有了更多的感悟与启发。放在今天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后来,我到了一所偏僻的山区学校当老师,学校三面环山,出入不便,日子久了,孤独就像野草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
是书籍给了我乡村生活的勇气。一天夜里,翻到宗璞的散文集,里面的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得真切:“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使得连黑夜也充满了幻想。”宗璞有失掉至亲的痛苦,季羡林在历史的洪流中用血与泪书写苦难。谁没有不如意的时候呢?须得做些什么,才会如宗璞所说,像萤火虫一样在黑暗里发光。我想到了读书,让大山的孩子读更多的书,让他们认识更大更好的世界。
夜里想了一通,有了主意。第二天,我便着手设置班级图书角,把自己的藏书都搬进了教室,也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来分享。图书角的书由十本到二十本、五十本……有文学经典,有天文地理,也有科普漫画。我常常跟学生聊自己喜欢的书,讲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满是对远方的期盼;谈及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们又变得担忧,但也为自己不太糟糕的生活而感到庆幸。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他们是最感兴趣的,文言文读不懂,下课了便缠着我给他们讲,那瞪大的眼睛就像黑暗里扑闪的小灯泡一样,亮晶晶的。学生读书的兴致越来越大,下课后常常挤在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遇到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分不出高下,就又往书里去“钻”,寻找答案。不久,图书角里的许多书都要翻烂了。看着那些残损的书籍,我心里高兴得很,那些书就是他们飞出大山的翅膀。日子也像翻书一样,一天一天的,过得飞快,既充实又满足。
其他的班级看到我们班的阅读氛围浓厚,也逐渐设立了图书角。于是,便有了轮换制。自己班里的书读完了,便和其他班换着读。书,读了一页又一页,换了一批又一批。在书页的翻动中,孩子们一眨眼就长大了,他们长到了我的肩头,长到我的耳际,长到一踮脚,他们丈量身高的手掌便越过我的头顶斜飞出去了。他们就这样一个个变成了我笔下鲜活的文字符号,充盈了原本孤寂的乡村生活。而他们,也借助了书籍的力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他们理想中的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多年后,学生离开了校园,他们中仍有很多人保留着阅读的习惯。他们常常会在某个夜晚,在微信上给我发来各种照片,有些是名校图书馆的,有些是买了新书的,有些是要与我交流读书感想的……隔着手机屏幕,我似乎再次看到,那些小灯泡一样的眼睛,在夜里发着闪闪的光。
回首来时路,随着人世这本大书的开开合合,许多人、许多事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不变的,唯有那一缕书香始终萦绕在我的身边,从未远离。它就像是生命中的点点萤火之光,给予了我,给予了许多人,无穷的慰藉与鼓舞。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