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云
岭南仲秋,晨光掀开小城薄雾轻笼的纱帐。街角早餐铺腾腾蒸汽奋力书写着朦胧的诗行,宝山橘林碧翠的枝叶抖落剔透露珠的吟唱,在那百年老街解放路骑楼下摊开崭新的篇章。
迎着朝阳穿上工装,白大褂口袋里藏着的不光是笔和听诊器,还有那两把寄托期盼的钥匙,一把开启健康的希望,一把转动梦系天安门的向往。消毒水与墨香交织的指缝间,阅兵式正从各个方向手机、收音机、电视机里溢出驿动心灵的光芒。
军乐声里,激昂壮阔的旋律,仿佛那八十年前的惊雷,穿透岭南潮湿的晨霭,那是狼牙山岩石崩裂的韵脚,那是黄河咆哮的辅音在云端回荡。怒吼吧!战地焦土硝烟中的那一抹十字红,此刻在急诊室瓷砖地面上,化作了无尽的安宁与洁净,化作了无尽生的希望——看见了吗?银针、止血钳举起时,无数青铜般的臂膀正托起共和国的朝阳。
看!盐水瓶高悬的澄明中,仿佛映出雁阵飞越卢沟桥的景象;银针探入静脉的深度,我触到了历史书页下依旧滚烫的血脉;监护仪的滴答,瞬间切换成时光秒表的计量,计量着中华大地从昨日战火纷飞的屈辱到今天四海升平的复兴,计量着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荣光的时长。
鸽子回旋高飞,气球五彩斑斓,交织曼舞。不知不觉间,纱布就折叠成了玉兰花的形状,仿佛就在此刻,眼前的无菌盘里绽放出和平的芬芳。80门礼炮轰鸣,80年沧海桑田,80年峥嵘岁月,化作今日凯歌嘹亮。中华和平之舟,载上烽火记忆高歌远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告白,“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深情告慰,此刻莫名涌进脑海,将抗战精神化作匡扶健康的处方,把抗战基因谱成日复日、夜继夜的救死扶伤。
看!电子屏上,铁军英姿飒爽,装备铁流奔涌。银色战鹰在云端刻下誓章,而窗外小城化州的橘茶粽香更加馥郁。甘香弹齿的糯米,包裹着远古箬叶的芬芳穿过大街小巷,恰似这座小城用晨炊的柔软包裹着中华民族钢铁志向。早茶热气升腾成不变的守望,呵护健康的坚持,更是坚守着奋发图强的民族理想。
邻家第五小学的下课铃响起,孩子们奔跑过报刊亭,胸前的红领巾分外鲜艳,一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飞扬。天真烂漫的童风,拂过亭上报刊预告的新闻彩照,那版面上受阅士兵的瞳孔里,岭南红棉与伏尔加河流域向日葵共同绽放。歌唱祖国,喀秋莎的咏唱激昂跌宕。我忽然懂得——所谓传承,是早班车驶过中山路时的先贤纪念,是记忆寻到解放路时的激动,是每个人胸膛里同步跳动的心脏。
夕照漫过药柜和阅片灯的时刻,我听见,学校图书馆方向传来的童声朗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诊室墙壁地图之上,所有河流的奔涌,直向东方,就像当年那些年轻战士,用草鞋丈量出黎明的形状。向前,向前,向前,向着冉冉升起的太阳。
今夜,中华的星群格外明亮,每一颗闪闪红星都是那永不磨灭的英雄模样。案头病历本记录的是为了健康奋斗的迹象,抗战纪念馆留下的是抗争屈辱与苦难的历史典章,教室里书本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岭南,北京!在化橘红贡园与燕山长城之上,永恒灿烂着民族精神的北斗,照亮圆梦复兴中的求索,指引后来者永远向前方。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