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陈年往事

为党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林凤文

严子刚

林凤文于1922年出生在电白县林头区木院乡禾塘坡村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父亲林安福,母亲梁魁珠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生有子女五人,三男二女,凤文排行第二。林凤文童年时代帮父母亲放牛,少年时读了两年私塾后进入木院小学念书,他在学校里勤奋学习,放学回家经常帮助家人劳动,从小养成了勤劳好学的习惯。1940年7月,当时他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以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电白县立中学初中班,初中读了两年后,以同等学历报考高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强中学高中班。这表现出了林凤文聪慧、智力过人的天资。

林凤文中等身材,在微突的前额下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略长的面颊衬托着笔直的鼻梁,头发卷曲着,给人以刚毅、果断、沉着、诚实的印象。他进入青年时代正值全国抗日战争初期,他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惨状,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欺压人民反对共产党的种种行径和达官贵人发国难财、广大人民过着挨饿受苦的生活。面对这一切,他脑海里起伏回旋,低头沉思,希望能找到一种力量,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1942年秋,就读于南强中学的林凤文,怀着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抱着迫切寻求革命追求真理的愿望,开始接触中共地下组织的同志和社会进步人士,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和帮助下,认识了革命的道理,很快提高了觉悟,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利用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和马列著作,在地下党组织所领导开展的各项革命活动中表现积极肯干,成为南强中学进步学生的骨干。由于他对人热情诚恳,品学兼优,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团结了本班和初中班的一批同学,经常用革命的道理教育启发他们参加革命活动。1944年10月,南强中学秘密成立了“游击小组”,林凤文就是其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1945年2月,由严子刚介绍林凤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林凤文投身于革命后,对革命工作高度热忱,对组织忠诚老实,严于律己,组织纪律性强,凡是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在对敌人斗争中,他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将个人的得失、安危置之度外。1943年6月,南强中学学生开展了与反动军训教官韦旭群的斗争,全校学生进行罢课,反对韦旭群通过军训推行奴化教育和高压控制以及无理殴打学生的暴行,向学校当局提出了取消军训,解聘韦旭群,给学生以学习、生活自由权利等条件要求,学校当局被迫接受了条件,斗争取得胜利。在这次斗争中,林凤文积极勇敢,是这次斗争的领导成员之一。

1944年夏,中共电白县地下组织传达了南路特委关于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决定,林凤文听到后非常高兴,他利用暑假期间在家乡农村访贫问苦,对农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行径,教育农民群众认识团结起来搞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学校开课后,他回校在同学中间以组织秘密读书小组、传阅进步书刊、出墙报、编戏剧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1944年秋,他克服了自己不会演剧的困难,亲自参加排练演出了《黄莺儿》这出以歌颂人民群众坚持抗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戏剧,给观众以深刻的启发教育,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南强中学学生秘密成立“游击小组”后,他积极发展“游击小组”成员,为壮大游击队伍尽心尽力,有时在夜晚他还带了一些“游击小组”成员冒着风雨到学校附近农村向农民进行抗日宣传。由于他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学校当局的注意,派人对他进行调查和监视,处境比较危险,就在华楼白花岭武装起义后,他毅然离开学校,终止了学业,回农村转入地下活动。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华楼白花岭起义后扩大了革命影响的有利时机,秘密发动农村教师和青年农民组织抗日游击小组,发挥他们的作用去扩大活动地区,在两三个月时间内就发展了游击小组成员60多名,他还动员其胞兄林凤振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后来又与陈广杰所活动的大衙地区联系一起,他是林头大衙地区游击队的负责人之,他经常组织“游击小组”的骨干研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革命必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信念。为了加强游击队伍的武装,他注意收集武器,1945年三四月间,经过联系从沙琅河口陈鸿华那里搞到一批武器弹药(有手提机枪二挺,手榴弹100多颗,手枪一支和部分子弹),他在夜里抄小路运回家乡收藏,由于他和陈广杰的积极活动,林头大衙地区抗日武装力量发展迅猛。

1945年7月,占据广州湾(现湛江市)的部分日寇沿梅菉、水东一线撤退往广州(当时误为去占领高州城)为了迎击日寇,上级指示由陈广杰和林凤文集结二三百人的武装队伍,成立“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电白大队”,队伍袭击了大衙公乡所,进驻大衙圩开仓分粮,救济贫民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同时,做好准备迎击日寇。就在当天中午,原驻守水东一带的国民党保安队见日寇已到了梅菉,仓皇撤逃,路经大衙与我集结队伍遭遇,经过一个多小时战斗,由于我队伍系临时组织起来,未经训练,且武器装备不足,坚持战斗对我方不利,于是当机立断撤出大衙,分散掩蔽,再作计议。当时林凤文和另一名游击队员一起向观珠塘芾方向撤退,在途中遭乡兵搜查被俘,在当地遭枪杀,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4岁。

本文原载于《茂名英烈事迹选编》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