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吴松
“百千万工程”号角吹响了三年,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内核的“环浮山岭产业带”应运而生,成为茂名“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成为绿美茂名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成为茂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绿美生态与绿色产业同频共振,熠熠生辉,映照山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绿美生态走廊”“滨海绿城”呼之欲出,着实令人憧憬和神往。
茂名市东北郊面积24平方公里的浮山岭,被誉为茂名的“城市绿肺”。当“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吹响三年之后,茂名人惊讶地发现:浮山岭这座“城市绿肺”正悄然上演一场被赋予新时代新内涵的农文旅革命——“山海城联动”新模式新业态“环浮山岭产业带”横空出世,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横跨茂南区、高州市、电白区的“羊角—山阁—根子—泗水—分界—霞洞—林头—黄岭”的“环浮山岭产业带”,全长26.5公里,宛如一条翡翠项链,蜿蜒逶迤,将天然生态屏障的浮山岭“城市绿肺”与周边典型镇村的千年荔乡文化、好心文化传承、现代农业转型、绿色经济崛起等特色优势资源串联起来,高位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既守护茂名的“绿水青山”,又发展茂名的“金山银山”;既保持生态底色不变,又为绿色产业着色添彩;既可精心编织乡村全面振兴之网,又可探索绿美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并驾齐驱之新路径新实践,从而推动绿美生态与绿色产业同频共振,熠熠生辉,映照山河。
“环浮山岭产业带”作为茂名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精心谋划打造的“环浮山岭产业带”“鉴江印象带”“沿云茂高速农文旅融合带”“十里橘香产业带”“百里沉香产业示范带”“粤桂边界风貌走廊”等“五带一廊”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心血来潮、拍脑袋决策,而是凭借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策。众所周知,开发浮山岭发展旅游业一直都是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且也曾作出了不懈努力,遗憾的是,始终没能迈出关键一步。如今,茂名市委、市政府以“百千万工程”作为引领,决然毅然作出打造“五带一廊”的决策,并把“环浮山岭产业带”摆在“五带一廊”之首,可见其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其实,我们也不难想象,“环浮山岭产业带”沿线横跨两区一市八镇,涉及面广,工农关系不用说,单单如何统一八个镇的群众思想、平衡利益关系、优势资源整合等问题,就足以令当地党委、政府头疼不已,更何况还跨越茂南、电白、高州三大县域,利益冲突在所难免,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环浮山岭产业带”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犹如一块块绿翡翠镶嵌在环浮山岭上,令人浮想联翩。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环浮山岭产业带”,核心区建成了中国荔枝博物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资源、科技、交易、文化、农旅集于一身的中国乃至世界荔枝产业中心已然成型;“云上南清”的星空营地、矿坑新生惊艳南粤大地;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高凉文化在冼太庙和超世寺激荡千年,成为“环浮山岭产业带”最硬核的“文化芯片”;柏桥、滩底、上河、禄段“四大古荔园”,如众星拱月般环绕浮山岭,千年荔枝文化在浮山岭中铿锵回响;“精彩100里”通过“环浮山岭产业带”的小东江碧道,把茂名主城区、小东江、袂花江、水东湾与浮山岭串联起来,沿线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展现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中有海”“山海城联动”的壮丽画卷。
“环浮山岭产业带”沿线土地肥沃,“土特产”丰富,围绕“土特产”大做文章,激活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必能绘就“环浮山岭产业带”特色农业欣欣向荣的图景。根子荔枝和粉皮、分界龙眼和黄烟、霞洞番薯和豆饼、黄岭牛大力……可以这样说,如此得天独厚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必然推动“环浮山岭产业带”大发展大繁荣,使地域鲜明的“土特产”真正成为“金名片”,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跃升。柏桥服务区作为广东省首个“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高速服务区,簸箕炊、化州牛杂、根子捞粉等茂名特色小吃和荔枝冰淇淋、荔枝味气泡软饮等创意产品纷纷进驻服务区;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优势产业而研发的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果汁、荔枝酥等深加工产品也在服务区亮相。作为“环浮山岭产业带”的重要节点镇,电白霞洞镇番薯种植历史悠久,面积5000多亩,广泛种植玛莎莉、蜜薯、丝滑、小香蜜、冰淇淋等品种,年产量近万吨。“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的故事在霞洞镇广为流传,霞洞镇正以文化赋能产业,讲好“中国番薯第一乡”故事,不断擦亮“霞洞番薯”金字招牌。
打造“环浮山岭产业带”的归宿点在于践行“两山”理念,让“环浮山岭产业带”成为“绿美生态走廊”,为“滨海绿城”提供强有力支撑,撬动茂名乡村全面振兴。“环浮山岭产业带”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既要“守护绿肺”,又要发展绿色产业;既要生态产业化,又要产业生态化;既要守护核心生态功能,又要推动绿道、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态底色更富有活力、更富有生机。浮山岭脚下的电白区黄岭镇南清村通过植树造林、边坡修复等措施,将废弃矿坑蜕变成碧波荡漾的天鹅湖,将曾经的“生态伤疤”蝶变成风景如画的“山水画卷”。高州市通过“绿美一张图”统筹绿美生态建设,开展“有喜事来种树”“绿美庭院”等活动,着力推进“环浮山岭产业带”建设;电白区霞洞镇坚持生态功能与休闲空间双轮驱动,将碎片化土地活化为“口袋公园”。这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增值”新模式,为“环浮山岭产业带”奠定了厚实而可持续的生态基础。依托浮山岭根子镇、霞洞镇、黄岭镇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乡村人文景观,集生态休闲、康体运动、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环浮山岭生态绿道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规划建设,“体育+”新模式成为撬动茂名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赛道。“体育+”赋能“百千万工程”,激活区域文旅经济,深化农文旅融合,构建“体育+”全产业链,拓展休闲、研学、文创等新功能新业态,让镇村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有烟火气。
典型镇村建设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灵动载体,把典型镇村串珠成线,以线带面,点面结合,线面交织,辐射推动全域镇村建设提质增效、增辉添彩,契合了“环浮山岭产业带”的新路径新实践。实践证明,这种坚持以生态为纽带,以产业为引擎,“绿水青山”底色永驻,“金山银山”活力持久的新路径新实践,让浮山岭这座“城市绿肺”的“绿水青山”活化为百姓口袋的“金山银山”。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文化为魂”为主基调,在保护与开发中协调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绿美走廊+经济强带”必然不是梦,“环浮山岭产业带”也必将更加丰盈、更加壮实、更加温润,从而推动生态与产业同频共振,熠熠生辉,映照山河,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