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秋日里的归人

■谢先莉

舅舅今年78岁了,每年秋收时节,他总会提着简单的行李,出现在我家门前。这位从农村走出去的老人,一身朴素打扮,精神矍铄,笑容里透着军人特有的刚毅。

他曾是战场上的一员,在老山前线保家卫国;转业后又在市客运公司握着方向盘,跑遍了天南地北。而今退休多年,他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天未亮就起床,换上那身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在村子里的田间小路上跑步。

母亲常说:“你舅舅什么世面没见过,可偏偏就惦记着咱们这乡下。”

可不是么?舅舅跑步回来,额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却不见丝毫倦容。他喜欢站在院门口,望着不远处金黄的稻田,眼神里满是眷恋。“现在农村条件好了,田间小路都是水泥路,不像我们小时候,全是烂泥路。”这话他每年都要说上几遍,像是说给我们听,又像是自言自语。

吃过早饭,舅舅便跟着父亲母亲下地干活。我的父母也已年过七旬,但他们和村子里其他老人一样,依旧种着几亩地的庄稼,有水稻、棉花、黄豆、芝麻等农作物。现在收割水稻都采用联合收割机,但每年,应舅舅的要求,我家总会留下两三分地的水稻,用镰刀收割、用连枷打谷。

今年秋天,我也回家了。和三位老人一起下地“体验生活”时,我看到舅舅割稻谷的动作依然利落,金黄的稻穗在他手中服服帖帖。母亲怕他累着,总劝他休息,他却笑道:“这算什么累?当兵时比这苦多了。闻闻这稻香,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烈日下,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听舅舅讲往事。那些艰苦岁月从他口中说出来,竟都成了趣事。他说起跑长途时在西北荒漠中遇到的险情,说起战场上战友们的情谊,说起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而我最爱听的,还是他小时候在农村的故事:钓鱼时被大鱼拉走鱼竿、上树掏鸟窝时看到一条蛇盘在鸟窝里、捣黄蜂窝时被群蜂追得走投无路跳进了小河里……

闲暇时,舅舅常扛着钓竿,独自去门前的通顺河边钓鱼。那是汉江的一条支流,从未断流,鱼虾丰美。舅舅坐在河岸上,钓竿在手中稳如当年握着的钢枪。有时我看见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像是钓鱼,更像是在与河水对话,与往事约会。

钓回来的鱼,舅舅亲自下厨,简单的食材在他手中都能变成美味。傍晚,我们围坐一桌,吃着鲜美的鱼汤,听舅舅讲天南地北的见闻。他说去过那么多地方,最后还是觉得家乡的饭菜最香。

夕阳西下,舅舅喜欢散步。我跟在他的后面,看着他的身影融进了金色的余晖中。这样一个走过万水千山的老人,最终回到出发的起点,在故乡的怀抱中找到了晚年的安宁与快乐。

晚上,舅舅常和父亲下象棋。楚河汉界,兵马对峙,舅舅的神情专注如临大敌。父亲棋艺不如他,却总不服输。舅舅有时故意让着父亲,待父亲赢了便开怀大笑,那笑声洪亮而真挚,全然不像古稀老人。

舅舅在我家住的这些日子,村里人都喜欢来找他聊天。他见识广博,却从不摆架子,盘腿坐在门前大树的树根上,和乡亲们聊庄稼、聊天气、聊儿女前途。大家都敬重他,不仅因为他见过世面,更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的质朴。

我的外婆家也在通顺河边,离我家只有五六里路。可以说,我的家乡就是舅舅的家乡。舅舅总是感慨地说,在城市的高楼里,他常梦见家乡的稻田,梦见通顺河的流水声。所以每年秋天,他一定要回来住上一阵,踩踩家乡的土地,干干农活,看看乡亲。

“人啊,不能忘了根。”舅舅说着,弯腰拾起一撮泥土,在手中轻轻捻开,“这泥土的气息,是世上最好闻的味道。”

舅舅的归来,年复一年,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无论见过多大的世面,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份质朴的本心。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