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生态启示

特约评论员 蔡湛

继红米黑米早造丰收后,信宜市北界镇“稻虾共作”项目投放的罗氏沼虾也获得丰收。刚出网笼的罗氏沼虾,体态饱满,活蹦乱跳,青灰色的虾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长钳子、长身子、大虾头,一尾尾比手掌还要长,每尾达25至40克重,每斤售价40多元,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鲜活翔实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感受村民“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成功实践的喜悦,更从中得到改善种养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的生态启示。

水田不仅种出稻谷,还养出优质沼虾,北界镇的“稻田革命”令人耳目一新。生态种养模式的背后,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创新种养实践的过程,也折射“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带来的深刻嬗变。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中,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分公司派驻北界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华南师范大学“双百行动”联合在北界镇开展产业帮扶专项项目。今年5月,在明堂村红米黑米稻田里投放3万尾罗氏沼虾虾苗,率先开启“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新模式,打造13亩“稻虾共作”项目示范试点。在省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精心管护下,“稻虾共作”项目历经多次特殊天气影响,但生态种植的红米黑米和生态养殖的罗氏沼虾依然取得好收成,让当地群众看到科学生态种养的实效,从而积极投身生态种养探索。地还是哪些地,人还是哪些人,生态种养由于适应生态价值转化的要求,更合理、更规范、更高效,为村民带来了更好的收益。可见,生态种养是善用地力、优化品种、提升品质的可行路径之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善待生态用好土地,才能获得大自然回馈。北界镇“稻虾共作”,让生态理念不胫而走,告诉人们提升土地产出,要以环境友好的种养模式增强土地的综合收益和特色产业竞争力。

稻田遇到虾,绘就致富新“稻”路。北界镇“稻虾共作”给我们上了一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撬动和提升乡村价值的示范课。罗氏沼虾在稻田的成功养殖,离不开当地特色红米黑米产业基础。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进该产业以来,全镇红米黑米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有效带动种粮农户增收40%以上。2024年,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经水质检测和科学评估,发现这里水质优良,非常适宜虾类生长,具备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稻虾共作”项目应运而生。“稻虾共作”构建了互利循环的生态系统,罗氏沼虾通过摄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农药使用,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田则为养虾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天然饵料,“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开发和完善,不仅让红米黑米迎来丰收,首批养殖罗氏沼虾也取得亩产约80斤的成果,增强了村民扩大“稻虾共作”面积的信心。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之本,应当始终坚持以生态为本,立足本土资源,悉心呵护生态,为传统产业注入现代经济和科技元素,调整优化种养模式,让生产贴近市场,使土特产培育与良好生态涵养相得益彰,让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让土特产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见微知著,“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显示在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上的独特功能,稻虾共存循环生长互为利用,让每一寸耕地焕发勃勃生机。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和农耕智慧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