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一种新的视角解读“孝”

中秋团圆主题短剧《第一口》网络上映

▲一家三代人在稻田团聚吃月饼(剧照)。

▲剧情突出“孝”文化。

▲剧组审阅拍摄素材。

▲导演(左二)为演员讲戏。

▲在户外田野取景。

▲在龙眼树下,剧组仔细揣摩表演细节。

茂名网讯 秋意渐浓,茂名荔枝龙眼的清甜余韵刚过,中秋月饼醇厚的香味已悄然弥漫,每一缕香气都在召唤着团圆。由广东海龙阁饼业有限公司监制,茂名日报创作、摄制的中秋团圆主题短剧《第一口》正伴随着饼香火热传播。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以短剧方式、新的角度解读“孝”,让中国月饼名城(茂名)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温情。

一家三代人的稻田团聚:讲好茂名月饼故事

短剧《第一口》片长5分半钟,讲述一家三代的亲情故事:留守儿童乐乐与爷爷相依在乡村,盼着父母中秋归家。爷爷平时对乐乐关心爱护,当父母终于提着月饼归来,乐乐兴奋切饼时,猛然想起爷爷!他抓起月饼,在黄昏的村道和田野上奋力奔跑,只为将第一口香甜送给在稻田劳作的爷爷。父母发现后焦急追赶。当汗流浃背的乐乐将月饼塞到爷爷口中,一家人在金黄的稻田边团聚分享月饼,其乐融融。

茂名月饼历史悠久,关于月饼的故事与传说颇多。其中,唐代贞观年间,化州货郎罗兴敲锣卖酥饼,因叫卖与锣声悠长,得名“拖罗饼”。短剧《第一口》网络上映,是讲好新时代茂名月饼故事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优良家风以短剧的方式进行新的演绎。此剧对家风家教建设、提升茂名月饼是品牌影响力乃至中国月饼名城(茂名)美誉度具有现实意义。

一块奔跑的月饼:让孝有了新的阐释

《第一口》剧中,爷爷平时对乐乐关爱有加,乐乐想吃月饼了爷爷带他去买,爷爷把自己的一块月饼掰成两半,递给乐乐一半并问道:香吗?当乐乐切开父母带回的月饼时也念起爷爷,便攥着月饼奔去爷爷家,发现爷爷不在家,又在村道和田野上奔跑,跳过小水沟,满头大汗地把月饼喂到爷爷嘴里:“爸爸妈妈买的月饼,第一口先给您尝”并问道:香吗?这是孩童最纯粹的“孝”,是好家风的生动传承。

父母带着切剩的月饼紧随至田头,父亲拿起镰刀与爷爷并肩割禾,母亲和乐乐在后面收拢稻穗,一家三代人团结协作,乐乐还学起大人割禾。待一小片稻田收完,乐乐给长辈逐一敬分月饼,一家人坐在稻草旁共同尝饼。此刻,饼香混着稻香,成了最动人的滋味。

月饼象征团圆。茂名月饼更承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意涵,也凝结“百善孝为先”的美德。短剧《第一口》正是将这份精神内涵融入新故事,赋予其更鲜活的当代温度:乐乐奔跑的身影里,是对长辈的敬;全家一起吃月饼,是最温暖的团圆。

中华民族的“孝”是感恩父母、爱家爱友、尽善尽美。短剧《第一口》中,这份孝藏在奔跑的脚步里,为现代家庭树起了充满温度的孝亲范本,诠释了家风传承的朴素力量。

一场深度调研:为观众奉献一部精品力作

短剧《第一口》从调研、创作到拍摄剪辑历时一个半月。为更贴近茂名月饼的文化内涵,剧组多次与茂名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广东海龙阁饼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国荣探讨剧本,并进行多次修改。为了找到适合剧情的稻田拍摄场景,编剧兼导演黄策走访了电白、化州4个乡镇,最终选择在电白区林头镇锡坡村,每隔三、四天就往田里去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等到稻浪基本金黄才决定拍摄档期。为了拍摄好爷爷与乐乐田野放牛的戏份,剧组还专门向农户租用了一头牛。为了拍摄好切月饼、“跑”月饼、吃月饼的戏份,从拍摄前排练到演员真正投入拍摄,剧组就用掉6盒2斤装大月饼,只为捕捉最真实的香甜与质朴的温情的画面。

短剧中“爷爷”的饰演者今年已经76岁,是一名农民,曾参演过微电影《再见,猪屎村》和荔枝主题短剧《果王驾到》,以朴素的本色演出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乐乐”的饰演者今年6岁,刚从幼儿园毕业,在口才比赛中拿过不少奖项。“妈妈”的饰演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驻村第一书记,她曾主演茂名网创作的微电影《保胎》,并在省级有关比赛中获最佳女主角。“爸爸”的饰演者则是一名村党组织副书记,熟悉农村实际情况,在较短时间内领悟剧本内容,表演真实到位。他们凭着对推动茂名月饼产业乃至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以真实、贴近生活的状态,将茂名月饼承载的团圆意义,实实在在揉进每一个镜头,让短剧多了份触达心灵的感染力。

扫一扫 更精彩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严志强 实习生 吴春慧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