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芳(茂南)
2021年秋,笔者初到茂南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之际,下乡调研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不少村落中,老屋在台风暴雨侵袭后瓦片零落,断壁残垣间杂草丛生;生活垃圾随意堆弃于沟渠边,生活污水在房前屋后肆意流淌;禽畜散养,臭气弥漫;旱厕蚊蝇成群,嗡嗡不绝;村中“三线”(电话线、网线、电线)交错杂乱……
而上月,笔者随同事到镇盛镇联塘村督导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深切感受到乡村发生的显著变化。昔日泥路已铺设混凝土路面,部分村道甚至铺上了沥青“彩虹路”。破败老屋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或拆除、或修缮、或重建,新建楼房整齐有序,许多农户院落中点缀着盆景,房前屋后种上了花卉或果树。正值龙眼、黄皮成熟时节,枝头硕果累累。
行走间,热情的村民李叔邀请我们到家中歇息。我注意到,他家已安装了卫生厕所,配备了热水器和洗衣机。李叔感慨地说:“以前村里到处是烂屋,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不仅清除了安全隐患,更为乡村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挣了钱回来规范建房,你看这一排排新房的主人,大多在深圳、广州、东莞打拼。”他指着邻居的楼房补充道:“那院里有亭子、小水车、盆景,比城里人的住宅还要漂亮。”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茂南区聚焦“生活舒适、生产便捷、生态优美”的目标,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一方面,深化环境整治提质增效,健全垃圾清运体系,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1000多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村内道路整体硬化率超过90%,卫生厕所普及率接近100%,环境基本面实现根本性改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全区累计13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82.6%,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典型村庄样板,力求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
李叔乐呵呵地说:“以前村里到处是烂屋,草长得比人高,蛇鼠蚊蝇多。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里修建了小公园,还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健身有了好去处。”李叔老婆还给我们算了笔“生态账”:以前用旱厕,儿媳妇春节也不愿意回家过年。如今改造成冲水式卫生厕所,污水接入管网,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超85%。污水治理后,昔日污浊的小溪重现清澈。每到周末,儿媳妇就带着孩子们从城里回乡下,说村里空气清新、凉快。孩子们喜欢到小溪里钓鱼捉虾。村民家里的禽畜用铁丝网围起来养,及时清理粪便,孩子们可在院中尽情玩耍。
从李叔家里出来,行走于村子里,曾经如蜘蛛网般密布的“三线”(电力线、通信网络线、广播电视线)已得到彻底整治。“以前线路乱搭乱拉,时时担心哪天漏电起火,整治后齐齐整整,看着舒服多了。”村民梁姨说。
行走于村中,村子里定点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以前垃圾随手扔,经过广泛宣传教育,村民们家中的垃圾现在分类投放,村中还雇请了保洁员保洁,村道干净又整治。”村干部小李说,他指着村边一片生机勃勃的秧地告诉我们:“现在政府有补贴,随着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很多种植大户还将“小田”变“大田”,机械化收种,现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大增。”
“百千万工程”三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战略性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之招。它精准聚焦区、镇、村的发展短板,通过资源下沉、产业导入和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了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重塑了城镇联动的枢纽功能,绘就了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
三年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基层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民生福祉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和清晰的路径指引,其深远意义和巨大价值正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而愈发彰显。
可以预见,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茂南乃至茂名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