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蔡湛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市委书记庄悦群调研我市月饼生产销售情况,强调立足当下、谋划长远,顺应消费趋势,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月饼零食化、点心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开拓多元营销渠道,持续擦亮“中国月饼名城”金字招牌,推动茂名月饼特色产业行稳致远。
以实施零食化、点心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抓手,推动月饼从“节令食品”向“日常美味”延伸,是月饼产业守正创新发展壮大的路径之一。作为荣获“广东月饼名都”“中国月饼名城”的城市,茂名具有深厚的产业根基和文化传承,拥有月饼生产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月饼年产量3万多吨,产值30多亿元,海龙阁、粮丰园等多个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发挥茂名月饼产业积淀厚实、拥有大批经验丰富技艺不凡工匠的优势,在做精传统品种的基础上,以零食化、点心化为切入点,开发更多新品种,既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又延伸月饼产业链,开拓更多消费场景和广阔市场。尤其要洞察和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新趋势,开发低糖、低油、营养、健康等产品,赋予月饼更多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让月饼更具卖点,真正以质量赢口碑,以创新拓市场。我市多家品牌月饼企业在减糖、减油、口味、造型等方面推陈出新,新品种大受市场青睐,既适应市民中秋节日需要,又为日常点心食品供应提供了更多选择。一家品牌企业推出的“流心系列”小月饼,一改传统口味,以奶黄、抹茶、咖啡等原料植入月饼,切开后馅料宛若流沙般缓缓流出,味道清新、口感丰富、造型精致,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爱好,成为人们抢购的网红产品。还有企业利用本土荔枝、龙眼等优质资源,开发了冰皮荔枝月等产品,令消费者大开眼界。可见,善于创新,让月饼的品种更丰富,与消费者的需求更贴近,对拓展市场扩大销量延展销售期寓意不凡。作为一种节令性较强的食品,如何推动月饼零食化、点心化,延长销售期,延伸产业链,应当成为产业创新的探索之一。既让人们吃出浓浓的家乡味,又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将更多月饼元素渗入食品制作,让消费者有更丰富选择,市场的“大饼”才会越做越大。
文化是月饼产业的灵魂,是月饼营销的核心。“中国月饼看广东,广东月饼看粤西”,茂名月饼长盛不衰的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和乡情萦绕的传说。小小一块月饼,寄托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的文化味道,是月饼名城金字招牌的厚实底色。要像卖荔枝一样卖好茂名月饼,关键在于学习借鉴茂名荔枝文化营销的成功经验。茂名荔枝今年营销上了新台阶,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成为闻名遐迩的富民兴乡特色产业,原因之一得益于荔枝文化广为传播绽放异彩。从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成功打造我市对外宣传亮丽名片,到全国多位知名作家诗人到古荔园采风留下动人诗篇;从数十万游客畅游“美荔天地”服务区感受千年荔枝文化魅力,到《长安的荔枝》等影视作品在全国热演,引发一波波“荔枝热”。荔枝文化的孕育和传播,将特产资源和文化底蕴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茂名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以动人的故事、鲜活的载体传播茂名文化的做法,应当植入月饼营销当中。最近举行的茂名非遗半小时第十三场展演以月饼文化为主题,悦耳的歌声、灵动的舞蹈、精彩的舞台剧,蕴含着茂名月饼文化内涵,唤起观众对月饼制作手艺和文化传承的追忆,就是传播月饼文化的可喜实践。让茂名月饼拓开市场走向全国,必须插上文化传播这个翅膀,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文化价值和市场浸透度。
“媒体+产业”,媒企合作搭建营销新平台,是拓展月饼产业影响力的一条高效路径。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重视文化传播、拥有驰名品牌的企业才能做得大走得远。如果固守等客上门的传统思维,就会在市场大潮中被无情淘汰。茂名日报社发挥粤桂琼报业联盟跨区域联通优势,邀请联盟成员前来茂名考察品牌月饼企业,探索媒企融合和合作模式,就是宣传协作、资源互通赋能月饼产业的范例。我市月饼品牌企业还主动与主流媒体和文化单位联手,挖掘历史文化脉络,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讲好茂名月饼故事,走出一条产业与媒体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市场竞争赢在眼光,媒企合作既彰显了企业家的长远目光,又收获了提升形象扩大市场的成果,是对文化传播激发品牌活力的有力佐证。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当下,这场媒体与特色产业的“双向奔赴”,是本土文化挖掘与推广的生动实践,应当引导与鼓励更多月饼生产企业创新营销,在媒企合作平台上展示更大作为。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