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岳阳邂逅“回头鱼”

■邱宏

岳阳是很出名的,因为一座名叫“岳阳楼”的古楼,让它成为千古文化地标。这座古楼为北宋时期岳州太守滕子京重修过。

重修一座楼,对于一个太守来说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更不算什么特别重要的政绩,但滕太守他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好朋友叫范仲淹,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能臣。于是乎,滕太守将岳阳楼及其远近景物绘成一幅图寄给了远在北国的范老夫子,托请老夫子为岳阳楼写一篇“记”。

范老夫子与滕太守意气相投,境况相同,他就凭这一幅图竟然将《岳阳楼记》写成了千古名篇!例如他写岳阳楼的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个“衔”,一个“吞”,高山长河成了唇边嘴角之物;而写近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将那花花草草写出了灵性。范老夫子还以一个“渔歌互答”给洞庭湖和岳阳楼增加了一种相互应和的美妙。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位范老夫子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尽了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和高远志向!这种情怀、这种志向才是《岳阳楼记》的不可超越之处。

有了《岳阳楼记》,谁还敢写一篇关于岳阳楼的游记?有了“先忧后乐”的情怀和志向,谁还敢在岳阳楼抒发个人心声?所以在游览这座名楼时,我只是慢慢地看,细细地赏,努力汲取前人的智慧。

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光绪六年完成重建的,从整体上来说岳阳楼景区不大,一条朴实的石板路引导着我们游览的脚步。在这条石板路上,从五朝楼观及双公祠我们看到历史的沧桑,看到岁月的流转。

石板路的尽头,一位渔民扛着一柄长杆的捞网与我们迎面相遇,捞网里兜着十多条鱼!我迅速打量了一下那鱼:似鲶鱼?似塘鲺?但都不是!我转身与渔民并行,问:“大哥,这是什么鱼呀?”

渔民答:“回头鱼呀,你不认识?”

“真是不认识,不知附近是否有代客加工的小店?如有,就卖给我一条。”

“马路那边的小店可以加工的,三十元一条,你挑一条。”

一听有生意,渔民的态度也变得热情起来。我挑了一条约莫两斤的,又问:“这鱼,怎么做最好?”

“最好是红烧。”

在路边的餐馆里,我们将鱼交给店里加工并多点了几个菜。趁着等菜的时间,老板捧来清茶陪我们几个外地客人聊天,并向我们介绍“回头鱼”。

原来这鱼真正的名字叫长吻鮠,也写作“鮰”,全身光滑无鳞多涎,厚脂丰腴,肉嫩少刺。它为什么又被称作“回头鱼”呢?据说在大禹治水的时代,这鱼曾随着不断上涨的江水游到长江的出海口,但由于不适应海浪及盐度,就千回百转地回游到洞庭湖,所以就叫作“回头鱼”。

“回头鱼”的传说一扯就扯了好几千年。说话间,菜上来了,首先端上来的就是“红烧回头鱼”。只见盘中浓油赤酱色泽红亮,鱼块上好像“镀”了一层光亮的油蜡,阵阵香味向四周弥漫。老板见状说:“各位用餐吧,这鱼要趁热吃。”

我们迫不及待地下箸了。鱼肉入口,只觉得鱼香馥郁、丰腴醇厚,鱼肉细腻且自带浑然天成的鲜美,最特别的就是一种糯糯的感觉而胶稠浓厚,让人觉得口中如胶似漆。

筷子翻飞间,几盘菜已经见底了。结账时,老板嘴角含笑说:“看你们吃饭也是一种享受,那真叫吃得香呀。”

傍晚,从岳阳回长沙的火车上,我笑问同伴们:“你们觉得今天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 吃 到 了 红 烧 回 头鱼呀。”

“不是重新背熟了《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与红烧回头鱼,精神物质双丰收……”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