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金塘镇,三角梅沿着新铺的村道泼洒胭脂红,党员责任田里的金黄稻浪随风起伏,村民庭院中百香果藤蔓攀上“共产党员户”铭牌。三年奋进,“百千万工程”的蓝图在这座小镇化作现实画卷,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乡贤助力”的蓝图写进现实。从乡贤捐资的“连心路”,到板凳会聚起的“治理网”,再到产业扎根的“致富园”,一面面鲜红党旗插在整治一线——1165名党员化身“绿美先锋”,带动群众召开213场“榕树下的板凳会”,在清运78吨垃圾的土地上种出1258个“四小园”;乡贤追随党引领的号角反哺桑梓,12家新兴企业托起128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党建红与生态绿在这里交融晕染,绘就了组织强、环境美、产业兴的振兴画卷。
党建领航破壁垒,从“烦心沟”到“连心渠”
桥东村邓屋与板桥坡交界处,崭新的“党员示范渠”取代了昔日的“烦心沟”。“乡贤带头解囊,不仅疏通了道路,更打通了村民参与共建的心路!”桥东村党支部书记邱彩华介绍道。当边界争议成为痼疾,村党总支部架起板凳“连心桥”,6名党员包户走访28次,终促成两村达成共建协议。乡贤邓培贵在党建座谈会上听闻困境,当即捐资10万元,用于修复这条长250米、因争议荒废的灌溉渠兼道路。
修路过程点燃共建热潮,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清理路基、搬运物料,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淤积的“烦心路”焕然一新。“这条路修进了我们心坎里。”邓培东老人感慨道。他指着铺设透水砖的乡亲们,“邓老板的善款是火种,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家乡养育了我,能为乡亲们改善生活环境尽点力,是我应尽的责任”一旁,邓培贵望着挥汗劳作的乡亲们,话语真挚。
板凳会里长新绿,“小院子”扮靓“大乡村”
金塘镇的改变,始于“板凳会”的细致入微。镇党委政府坚持“早字为先、细处发力”,利用傍晚或农闲时间,干部与村民围坐在村口大树下、文化广场旁、村民庭院中213场次,面对面讲政策、听心声、解难题。
洪山村古榕树下,村民们围坐分享。“我家柴棚改造成小菜园后,丝瓜藤爬满花架,既遮阴又增收。”李日瑞的话引发共鸣。“自家门前都管不好,村子整体咋能美起来?党员带了头,我们也要‘包’好自家房前屋后。”一位村民质朴的分享,道出了观念的改变。
全镇设立43个“党员示范庭院”,在1165名党员示范带动下,“门前三包”责任理念深入人心。清运的78吨垃圾的闲置地,蝶变为集菜园、果园、花园、公园于一体的1258个“四小园”,嫁接起庭院经济,上垌村陈阿婆的百香果架月产鲜果80斤,村委搭建电商平台助销;文林村推出“绿色存折”,村民管护苗木、清扫巷道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139个网格长效治理焕发勃勃生机。“一村一景致、一户一花园”成为金塘乡村最鲜活的注脚。
红链赋能产业兴,致富留才“家门口”
“技能提升+家门就业”,人才回流有保障。万粤食品“党员示范生产线”上,质检员陈少娟胸前的党徽闪亮。“党支部培训让我从养殖户变身技术工人。”她算起了“幸福账”,“在东莞打工,最怕孩子电话里问‘妈妈啥时回’;如今骑车十分钟到家,每月固定收入4000多元,院里新栽的辣椒红了,孩子的作业本再也不缺签名。”金塘镇像陈少娟这样,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技能培训,实现由传统务农或外出务工向本地产业工人转型的村民已有数十人。她身后,“红色帮带榜”记录着党员工程师与12名新入职村民的结对成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技术引领+多元产业”,拓宽留才新空间。广东景烽农业通过党员带头攻关,成功研发高端富硒米,不仅带动68户订单种植增收,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依托油城墟、好心湖等旅游资源优势,金塘镇发展起特色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青年返乡创办农家乐、经营民宿,激活了乡村留才的新业态。白土村“阿朱家籺”食品厂,则在党支部扶持下发展电商,带动村里2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日销传统籺制品高达5000余个,既传承了手艺,更留住了人才。
产业兴、环境美、前景好,正在成为金塘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三张王牌”。从昔日人才外流的“空心村”,到如今就业创业的“暖心巢”,党建驱动的产业红链,正让“走”出去的乡亲想回来、让在家的人才更安心。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金塘镇执“百千万工程”之笔,蘸取乡贤赤子情、党群同心力、产业活水墨,绘就“整洁有序、绿韵悠长、安居乐业”的振兴画卷。“‘百千万工程’是锤炼党性的考场。”镇党委书记谭国卫表示,“党员带头拆柴棚、乡贤跟进修村道、群众争创‘四小园’,这就是最生动的党群共治教科书。我们将继续深化‘光伏+’‘百会帮百镇’等创新实践,让绿美生态成为金塘最亮名片。”
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黄鸿钺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