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读了文友刘付德金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悠然空间》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
书名定为《悠然空间》,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觉得这些年来,写作心态比较悠然,已没有很多的功利性”。正是这种心态,让他的笔耕过程很放松,在轻松自如的创作中,更易于表达真情实感。收入本书的近40篇作品,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火花、浓浓的情感,对单位、对工作、对同事、对亲人、对景物、对家乡皆为如此,而家乡情怀尤为感人,全书大约有12篇文章与家乡、乡情、亲情有关。
《老屋旁的芒果树》是作者早年的作品,写的是童年时与芒果树相关的一些经历所感。其中写到他小时候顽皮,常爬上芒果树去捕蝉,一次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造成手臂骨折,让父母又恨又痛。经过三周时间的敷药,才得以痊愈,但因缺课太多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了一大截,经过此事让他长了记性,从此告别“这种玩命的乐趣”。文中还写到母亲和外婆讲芒果树成精的故事来哄他,让他安分守己……字里行间体现亲人对他浓浓的爱抚之情。《橘花飘香的土地》是一篇抒情散文,热情歌颂、赞美了化橘红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以及化州的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史实。还特别写到他童年时在家乡泊美冲(与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大岭村相邻)经历过的与橘红树相关的趣事,还有到化州二中补习考大学时,宝山的橘树橘花如同父辈一样给予他奋进的力量,让他留下美好的记忆。文章自始至终饱含深情厚谊,乡情、亲情味道浓郁。《火笼情暖》讲述的是大伯给“我”家编织火笼,以及父亲给“我”的城里妻子送火笼的事,让“我”和妻子倍感温暖。
在本书中,对家乡的叙述、描写最详尽的应算《大山深处我家乡》这篇散文了。文章首先勾画出作者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两广(广东广西)三县(化州、廉江、陆川)交界,处于六乡镇、九墟场之间,天堂嶂脚下,然后运用历史时空和现实交汇笔法,徐徐展开,介绍“刘付”姓氏的来历、演变经过和反清志士刘付暹的传奇经历,自豪地讲述家乡天堂嶂光荣的革命历史,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英雄人物、革命先烈英勇壮举的崇敬之情。同时,文章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风物、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也有较详细的描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采钛矿,一直写到当下大力发展化橘红和沉香产业,家乡人民为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走上富裕小康道路的历程。作者对家乡的历史、人文风情和现实状况了解得那么详尽,信手拈来,写得那样具体,本身就是一种家乡情怀。如果说《大山深处我家乡》是作者从“小”的角度写家乡的话,那么,《罗江弯弯向南流》则是从“大”的视角去写家乡。此文把视野放到了整个罗江流域,已经涵盖了化州全境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以至各地特产等,作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使你读完,如亲临其境,却意犹未尽,从中受益匪浅。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茂名市区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对这座虽然年轻、却充满活力、包容与进取精神的城市倾注了深情。收入书中的《油城路,茂名百年城市的守望》这篇散文彰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此文在2019年参加茂名建市60周年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在《茂名日报》发表。文章5000多字,从三个层面写油城路的发展变化过程:一、一条路,一座城的孕育。作者以历史的角度,从“公馆”的来源到国家开发油页岩的战略决策,从市名的酝酿到最后命名,从油城一路到油城九路的延伸进行铺陈,史料相当详尽。二、一条路,一座城的中心。作为茂名市最早的市政大道,油城路也是茂名市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作者不但写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写了沿路而建的各大机构,如商场、车站、邮局、银行、酒店、政府机关等,对油城路两侧情景交融的描写,自然而然形成它茂名市区中心枢纽地位。作者对沿线的布局情况非常熟悉,写得非常具体。三、一条路,一座城的名片。这部分将油城路的建设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来抒发感情:与茂名人民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联系起来;与冼夫人的“惟用一好心,诚待四方客”的开放包容精神联系起来;与生态文明精神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纵观全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眼光敏锐,视野宽广,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文章写作起来自然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对家乡故土有深深的眷恋,拳拳之心,跃于纸间。如果不深入了解油城路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不了解油城的发展情况,没有根植心灵深处的深厚的爱家乡、爱茂名的思想情怀,是很难写出如此震撼人心、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文章来的。
除此之外,《悠然空间》中还有许多表达家乡情怀的篇章,如《泊美冲赋》《英才辈出的刘付族》《耸立大山深处的巍峨纪念碑》等等,都非常优美耐读,也都饱含作者对家乡故土的一片赤诚之心。因为篇幅所限,就不再一一述评。总之,乡情、亲情是《悠然空间》突出的一个主旋律,很值得品味,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不妨也找该书来一读,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和收获。
陈东亮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