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沈海涛 杜燕盛
“网言网语”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用语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也可能进入大众规范语言的行列。但,黑话烂梗往往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价值观念,展现出低俗、粗鄙的语言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当孩子们的日常交流里频繁蹦出“尊嘟假嘟”“笑鼠了”等网络热梗时,当校园课间的玩笑中夹杂着语义模糊的黑话烂梗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态,正在如何塑造青少年的表达与思维?日前,人民网推出三评“网络烂梗”,阐述守护青少年语言成长空间的必要性。
互联网催生的语言创新本无可厚非,那些充满活力的“网言网语”,如“硬核”“村BA”等,凭借生动表达融入主流话语,展现了语言随时代演进的生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黑话烂梗正以粗鄙化、低俗化的姿态渗透进青少年的语言世界。一些语言垃圾如同精神雾霾,不仅消解着汉语的细腻美感,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语言的演变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我们不反对网络语言的活力,却必须抵制糟粕的侵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纯净的语言环境中,学会用准确的词汇表达情感,用深刻的思考构建世界,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下一代成长的负责。学校和家庭则要成为语言美育的主阵地,通过经典阅读、写作训练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力量,培养对规范语言的认同与热爱。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