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茂名网讯 自电白区探索推行“人大+村(居)民说事会”以来,霞洞镇坚持运用“板凳会”“树下议事”等接地气形式,摸索基层治理新方法、新模式,更好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赋能“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搭建议事平台 “小阵地”让大家“谈”
“以前村里开会都在白天举办,大家都要去下田、做工,参与的积极性很低,不太愿意发言。现在有了‘议事会’,吃完晚饭出来散步就能见到说事点,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都愿意坐下小板凳谈谈村里事,大家参与感更强了。”上河村村民说道。霞洞镇在推行“人大+村(居)民说事”过程中,注重结合各村实际,在村中凉亭、田埂间、树荫下等村民常去的地方“拉音箱”“摆话筒”“架灯光”。在“议事会”中广泛收集民意,确保每一位村民都有机会谈谈心声。
河南村、霞洞村、由甘村、正源村、山石村被选入第三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荐培育村,听到消息的村民们热情高涨。在“村(居)民说事”会上,围绕典型村建设的资金使用、预期效果、文化传承等关键问题,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热情高涨。
霞洞镇党委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以“村(居)民说事”为载体,突出群众主体,让群众在“家门口”自己说、主动谈、共同议,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集中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识。
聚焦议事清单 “小板凳”让大家“做”
在进行说事活动前,该镇通过实地走访、群众诉求接访点等形式多途径收集民意,广泛收集环境卫生、征地征拆、典型村培育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确定说事清单,开展说事活动。
下中村田中间村计划建设文化广场时,村民对资金和维护存在担忧。为此,村里召开“村(居)民说事”会,共同商讨选址、设计和建设方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要为文化广场建设出力,老退役军人带头捐款16888元,还有村民主动出让土地,充分体现了“村民的事由村民说了算”,让每个讨论的方案都更贴合实际、更得民心。
保障议事成果 “小确幸”让大家“享”
霞洞各村(居)委会相继开展“村(居)民说事”活动以来,在污水终端建设、村道硬底化工程、土地纠纷等关键民生领域,形成了“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共识,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在污水治理方面,有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污水终端选址会影响出行和生活。通过“村(居)民说事”,大家分享污水治理的政策和好处,协调解决大部分的工农关系问题。目前,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6.9%,河涌水质明显改善。在村道硬底化方面,参与活动后的村民积极协调土地纠纷,自发成立监督小组参与工程验收。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20公里村道硬化,惠及10个行政村,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元。据统计,霞洞镇共开展说事活动2900余场次,解决事项1470余件,民意收集更精准、监督落实更高效。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关键。霞洞镇将继续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让“村(居)民说事”描绘乡村振兴新气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讯员 张伟苗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宁钰燕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