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陈年往事

从石头滩会战到大包干,农场迎来全盛期

10

尹锡华

学大寨

1974年兵团撤销后,加钗农场重归农垦建制,赵连禧出任农场党委书记,从长征农场调来张少明任场长。当时,全国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高潮中。上级盲目下达命令,要求各农场在若干年内达到粮油半自给甚至全部自给,不管有无条件都要开水田旱田种粮食。根据自然条件,五队集中力量开垦了几亩水田,但这远远不够,于是开始大量造旱田,动员大家发扬大寨人三战狼窝掌、万里千担一亩田的精神,先开垦六十五亩山顶荒地,又开垦了坡田20多亩旱田,以及12号、18号林段和驻地周围的小块地,合共一百亩左右,但是收益却很少。

石头滩会战

为了造更大声势,农场又集中力量开展石头滩大会战,学大寨人炸石头造田。当时的做法是造大梯田,在山坡上用石块砌成1米多高的田埂,将土壤围住。这样的工程相当耗费人力物力,所以每个连队都派出很多人参加,中小学生也要经常参加劳动,路远的连队职工就近集中住宿在农垦营根机械厂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当时已是冬天,大家经常是顶着寒风细雨工作,日夜奋战了三个多月,一直干到春节前一天才撤回家过年。春节前几天,寒潮来袭,多个连队出现霜冻,因大部分人力都参加大会战了,没有做好防寒工作,造成大量中小橡胶苗和牲畜冻死,开割的橡胶树大面积冻伤。

后来农场又组织人力物力,加派了几台推土机,在17队附近开水田旱田。做法是改河道,筑鱼塘,建小水电站。我带了几十个人参加会战,住在那里干了两个多月。工程设计的都是大块梯田,工程量也十分浩大,花了几万个劳动日才造出一百多亩梯田。那两年全场造田数千亩,造出来的大梯田看似壮观,其实表土被破坏,农作物产量很低,排水设施建得不合理,几次山洪暴发,就冲毁不少。有很多地段场社界线不清,有争议的地方也造了田,造成农场与农村关系紧张,后来有些田还被农民夺了回去。总之,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收获却不多。

石头滩会战时,有一天赵书记在公路旁等车回场部。他见到我,把我拉到一边说:你一贯讲究实干的,说说你对这次会战的真实想法。我说我确实想不通,为什么之前已有多次惨痛教训,今天还要组织这样的蛮干。特别是石头滩这块地,这么多石头,开出来能种东西吗?赵书记说:“有人还说这块地比大寨的狼窝掌条件要好多少倍呢。我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敢言。当前的形势逼人,上级命令不能违抗,有意见只能保留,行动上还得积极干。我们组织这样干,上级还批评声势不够大呢。以后你要注意,开会发言时不能再说这些话啊。”

改革与大包干

1978年冬至1979年春,农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农场要改革,进行大包干,各级要自负盈亏。采取的经营措施基本是1965年的翻版,只是各项作业投工、投资和超产奖励多些。当时超产分成是场占30%,生产队留20%,50%做奖金分配到个人,留队部分做生活福利用。各项指标下达到队,以队为单位组织实施。队制定措施,把任务分配到班组。因为过去多次反复无常,群众怕领导说话不算数,说“我们上了太多的当,怕了”。后来各级党组织层层发动,反复宣传三中全会精神,特别强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家都看出是符合国家和老百姓利益的。这样我们新的大包干方案才贯彻下去,还发动大家在完成分配任务的基础上大搞种养业,准许职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积极性又起来了。开始时有些领导怕职工不自觉,变成自由散漫,不好管。实际上很多工人没听到出工的钟声就出工了,有些男职工天一亮就出门干活,留女的在家煮好饭送上山吃,天气好的时候抓住时机拼命干,工效、质量比原来大大提高。工人越干越有劲,后来队里的出工钟都不用敲了。

庆丰收

生产管理自主权下放给连队和职工,这是过去二十几年想都不敢想的事。为此,我带好连队班子,科学安排生产任务和计划、用工,物资发放做到精打细算,还经常深入工地检查指导,有时候还同工人一起干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1980年年终结算,五队完成任务最好,经济效益居全场之首,超产盈利5万多元,除场队留成外,还有2万多元作奖金分配。这是我们在农场工作几十年第一次得到这么多的奖金,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经过讨论,支部做决定,奖金大致平均分,每人得了190多元,队里主管领导只是多领30元,其他队干部多领20元。那一年春节前夕,奖金发到职工手里,大家十分高兴。那时家家户户种有花生,养有猪和鸡鸭,农场养猪场还分来些猪肉,队里又放鱼塘捉鱼。过年时每家都放了几十元钱的烟花炮竹,家家户户贴上对联,放假十天大庆丰收。那几年,五队年年都是先进单位,我作为支部书记,也先后被评为加钗农场和通什农垦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的劳动模范,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

1985年,农场提倡干部年轻化,我积极响应号召,提前办了退休手续。回忆在海南农垦二十八年走过的路,可谓在荆棘中杀出一条血路,十分坎坷艰难,但也算苦尽甘来。加钗农场虽然经过几次大运动,大起大落,浪费了许多汗水,但成绩也巨大的。建场20多年,加钗农场在一片大荒山里开垦出2万多亩的橡胶园,成为拥有2000多职工的大企业,这是两代农垦人用心血打造的。

(全文完)(文稿整理:一平)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