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校区鲲鹏湖潘茂名研学馆
南校区砚池
学校运动会女子百米跨栏项目比赛
茂名市南方职业技术学校东校区、南校区全景
东校区运动场
《弟子规》朗诵大赛
东校区鲲鹏湖湖区
茂名网讯 2025年“3+证书”高考放榜,茂名市南方职业技术学校再度以硬核数据刷新本市职业教育赛道纪录:全校1373名考生中,1369人跨越专科线,上线率高达99.71%,本科上线人数达449人,两项指标均领跑茂名职教领域。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校陈贞良同学以405分的耀眼成绩摘取茂名市桂冠,位列全省第28名,刷新学校个人总分榜单。在这场职教升学“攻坚战”中,学校高分层人数均名列全市第一:不仅实现了“量”的突破——3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177人,更以4人突破380分、1人站上400分大关的成绩,展现出“质”的飞跃。
当一串串“全市第一”的数据跃然眼前,令人不禁追问:这所扎根茂名的职教强校,究竟如何破解“低进优出、多元成才”的育人密码?
育人环境
“景景皆育人”校园生态赋能职教发展
作为茂名市教育局直属的省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茂名市南方职业技术学校(下称“茂名南方职校”)自1991年建校以来,始终践行“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理念,以打造园林式精品校园为目标,构建起“环境育人、文化润心”的双重生态。在绿化美化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巧”字,校本部与南校区交相辉映,从池苑假山、小桥流水、楼台亭阁到开元广场、党建长廊、南方大道、金桂园等,将两个校区640余亩校园打造成观赏四季流转的生态空间,实现春绽百花、夏覆浓荫、秋悬硕果、冬缀青翠;在校园文化上则重在一个“实”字,教学楼镌刻“让优秀成为习惯”的醒目标语,走廊与草坪点缀励志格言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电子屏、广播站、荣誉室等载体持续传递正向价值,传统文化与职教精神深度融合,以无声胜有声,实现“无处不风景,景景皆育人”。
更值一提的是,该校专设职教高考独立校区(南校区),此举在省内实属少有。从静谧的砚池到匠心广场、党建公园等,营造出“景中求学、静中致远”的备考环境,成为“低进优出”升学佳绩的重要支撑。专业教学体系更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依托中药、护理等专业优势,学校将80余亩的鲲鹏湖升级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园”,种植数百种南药植物,打造集教学实训、科普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教育基地。目前,该园区已获批广东省文化学会中医药专业研究中心、茂名市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科普园。联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园”建设,该校将专业教学融入山水园林,赋能大健康专业群发展,实现“以景导学、以境启智”。三十余年耕耘,该校先后获评“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安全达标学校”“茂名市文明校园”“茂名市森林校园”等多项省、市级荣誉,以“景景皆育人”的生态答卷,诠释了环境赋能职教发展的生动实践。
师资建设
双师型队伍锻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
“除了高考独立校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团队的实力是我选择这里的关键。”职教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陈贞良,以其亲身经历印证了茂名南方职校“人才强校”战略的丰硕成果。作为粤西职教高地,该校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走出了一条职教人才培养的实践之路。
该校现有教职工714人,其中专任教师628人,专业教师292人中双师型占比达60.96%,高级教师46人、中级教师237人的梯队配置彰显师资厚度。为强化队伍建设,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竞赛、考证和参观学习,加强人才引进,造就大批高素质教育教学骨干,形成由名校长组成的专家型管理团队与教学骨干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南校区建设中,该校党支部书记黄开东提出“高起点、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确立了“四个标杆”建设目标,其中两项便是教学质量标杆、行政管理水平标杆。在教学层面,强调“基础规范+特色创新”,在统一讲义的基础上鼓励教学创新,贴近学生实际,形成开放兼容的教学格局。行政管理方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同步建立健全让教师“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信心,干成事的有鼓励,敷衍事的有惩戒”的团队建设机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同频共振。通过定期组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加强对高考班教学业务的指导,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在2023年第四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36位教师全员斩获茂名市中职组奖项,其中16人摘得一等奖,3人获参赛项的一等奖第一名,被茂名市教育局授予“茂名市技术能手”并推荐参加省决赛。最终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24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选拔赛中,51位参赛教师再度实现全员获奖,4人斩获一等奖、47人二等奖,13件作品荣登获奖榜单。4位一等奖获奖教师代表茂名市出征省赛,最终全部收获三等奖,彰显出教师队伍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将专业技能教学与竞赛项目紧密对接,以赛促教、促学,同时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实训质量,确保每节课都有实效。这种对教学质量的执着追求,使学校在茂名市中职教育领域脱颖而出,这支“执粉笔能授理论、握扳手可调设备”的双师型队伍更是培养出如陈贞良等大批优秀学子,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教学管理
科学施策与人文关怀驱动育人效能
2025年该校傲人的成绩刷新了茂名职教领域的新高度。这份“低进优出”的答卷背后,是学校以科学管理为核心、以精准施策为抓手的育人体系的全方位支撑。
以高三为例,从顶层设计到末梢执行,学校领导班子将高考备考列为战略重心。科学制定阶段性的备考教学计划,全员严格执行;校领导常态化深入课堂巡课,现场解决教学难题,召开备考工作会议、考试分析会等;教务科等中层干部身兼多职,既抓管理又担教学,精英班多名学生斩获高分成绩,印证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管理效能。
教学实践中,学校构建分层推进机制:备课组每周集体研讨考点,编写导学案,动态追踪全省职教高考命题趋势,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较往年提升显著;班主任早读提前到岗、深夜查寝则成为常态。针对纪律薄弱班级,同一楼层班级的9名班主任组建“楼层管理联盟”,通过联合巡班,3个计算机班成功逆袭,高考总分平均分进入前五名当中。还有教师以心理辅导和学法考法指导相辅,助力班级成绩跃居年级前列;班组教师则建立“优秀生承包制”与“临界生跟踪档案”,精准实施“一生一策”辅导,以“抓中间,促两头,重点抓临界生工作”的管理理念,带动整体教学成绩提升。如22计算机15班从全级垫底跃升为高考总分第二名。同时常态化召开班组分析会,聚焦共性难题,解决教学堵点,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管理上则强调严管厚爱,推行制度刚性与人本关怀并重。教学管理一方面严格实施备课组长责任制,落实任务到课、到人;另一方面注重情感投入,高考前一个月,教师搬入学生宿舍同住,晚上巡查至凌晨;日常开展心理辅导,化解考生焦虑。这种“制度约束”与“人文浸润”的结合,构建起具有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从复习备考的周密规划,到逐人落实的精准施策,茂名南方职校用扎实的管理举措证明:职教升学骄人战绩的背后,是科学决策、团队协作与师生共进的力量。“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职教价值的生动诠释。”学校副校长杜均华表示,学校将持续以教学管理为核心抓手,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实践样本。
办学特色
德育浸润与双轨并行铸就核心竞争力
步入茂名南方职校,校道无垃圾桶却纤尘不染,学生路遇师长主动鞠躬问好,这份“无需提醒的自觉”正是学校德育浸润的鲜活注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链条,探索出一条职教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
学校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与德育有机融合。推动《弟子规》等经典进课堂,将地方历史、民俗文化融入教学,厚植文化自信。通过劳动实践课程与职业启蒙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精益、创新的职业品格。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学子们以扎实技艺屡创佳绩,印证了“德技并修”的育人成效。
将文明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落脚点。从升旗仪式的庄重肃穆到宿舍内务的整洁规范,从校服穿戴的统一到路遇师长的礼貌问候,学校通过日常规范与主题活动双轨并进,塑造学生行为习惯。每周升文明班旗、成人礼仪式、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等,将爱国、责任、感恩等价值观深植学生心中。校园内“人人讲卫生、个个重礼仪”蔚然成风,来访者无不赞叹。通过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促进优化学风、班风、校风的实现。
安全与法治教育筑牢成长底线。学校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安全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与安全宣传,连续多年保持“零重大事故”,获评“广东省安全达标学校”“茂名市安全文明校园”。法治副校长定期入校普法,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全程辅导,通过女生健康讲座、高考压力疏导等举措,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的浸润,让这所职校学子在锤炼技能的同时淬炼品格。学校以文化滋养精神根基、以规范筑牢行为底线、以法治护航成长之路,实现“立德”与“强技”双向赋能。2023-2024学年茂名市中职技能大赛中,该校参赛学子全员获奖,新能源汽车维修等3个赛项包揽冠军,柯铭佩同学更斩获省赛美术造型二等奖,生动诠释了德育与技能深度融合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培育出德才兼备的职教新苗。
在德育及整体办学成果上成绩斐然,离不开学校“因材施教,升学与就业双向赋能”这一核心办学特色。该校以“双轨并行”为核心办学理念,通过精准分流与资源互通,实现“升学有优势、就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育人目标。
针对选择升学的80%学生,学校采取独立办学,以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将南校区打造成升学独立校区,独立管理、独立师资、独立教学,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强化职教高考竞争力。校区构建“文化课强化+专业技能考证”双线课程体系,将各专业实训资源与语数英文化课深度融合,为学生贯通“中职-高职-本科”成才路。学校与省内1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实施三二分段培养模式,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贯通。对此,陈贞良深有体会:“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老师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还会根据我们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让我在高考中实现了逆袭。”
针对选择就业的20%学生,学校坚持“技术为王、就业为本”的培养思路,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对接岗位”的方式,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在专业设置上紧跟产业市场需求,重点建设大健康、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紧缺专业。
以产教融合保障就业。学校积极拓展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与各大型知名公司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等合作关系,按照签约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实行定向就业,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实训科研基地,开展教学课题开发、引进企业师资等,做到“企中校,校中企”,延伸办学空间,确保学生在就业方面保持稳定优势。例如,电商专业引入京东电商实训项目,成功打造了粤西片区最大的“京东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了大批电商专业人才。
同时,实施就业服务全程护航。学校构建了“就业指导+岗位匹配+跟踪服务”的全链条就业保障体系。通过模拟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年举办“优秀企业进校园”招聘会,提供优质岗位;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校领导定期走访合作企业,解决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各学年度学生都能100%直接就业。
该校升学班与就业班并非割裂,而是资源互通,共享优秀师资和先进实训设备。这种资源共享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双向赋能:升学班在实训中形成的技术规范与创新成果,反哺就业班实践项目的迭代升级;就业班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成为职教高考的鲜活案例。双轨并行的办学特色,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又精准对接了社会人才需求。
从优质育人环境到雄厚师资力量、科学教学管理再到特色德育体系和双轨育人机制,已然解码了该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持续领跑的育人密钥,更彰显出职教发展的蓬勃潜力。今年1月,国家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职普融通、中高职衔接”发展新要求。杜均华表示,这既为学校拓展了办学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继往开来,学校将紧抓时代机遇,锚定“从规模大校向质量强校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加快学校内涵建设,完善产教融合生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宁钰燕 通讯员 肖秚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