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爷爷与海的故事

■林晓玲

我的家乡在海陵岛十里银滩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着绵延不绝的沙滩,和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便是跟在爷爷身后,踏着细软的沙粒,跟他一起去赶海,听他讲述大海的故事。

爷爷生在海边,长在海边。他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爷爷年轻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海面,他已驾着小船,迎着微凉的晨风,驶向那片蔚蓝。拉地网,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捕鱼技术,它不像拖网那样粗暴地扫荡海底,而是以一种温柔而耐心的方式,捕获那些愿意落入网中的鱼儿。清晨的海面,平静而神秘,爷爷和村里的渔民们,乘着简陋的木船,迎着微凉的晨风,向着大海深处进发。他们将沉重的地网缓缓撒入海中,等候坠入网中的鱼群。

可是,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充满变数,但爷爷从不急躁。他总是说,大海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学会倾听,耐心等待。终于,当网被缓缓拉回,那一刻,海面上跃动着银光闪闪的鱼群,爷爷便舒心而笑,那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每当爷爷满载而归,我们家都会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爷爷总是亲自挑选最新鲜的鱼,为全家人煮一锅鲜美的鱼汤,或是清蒸,或是煎焖几条大鱼,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份来自大海的滋养。那鱼汤,白如乳汁,鲜而不腻。剩下那些吃不完的鱼,奶奶把它们晒成鱼干,那些晒干的小鱼干香脆可口,入口即化,吃后令人回味无穷。

爷爷不但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而且还是村里公认的最勤劳的渔民。这不仅因为他捕鱼技术高超,更因为他那份对大海的深情与敬畏。爷爷每天是最早出海捕鱼,也是最后一个收网归航的人。他坚信,天道酬勤,只有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才能收获更多。那些年里,爷爷用他勤劳的双手,养育了四个儿女,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可是,大海也并非总是温柔的。记得有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整个海岛,海浪肆虐,许多渔民的船只受损,渔网被毁。面对灾难,爷爷没有退缩,他带领村里的渔民们,用绳索和木板加固船只,修补渔网,用他们的双手,与大自然展开抗争。那段时间,爷爷的脸上少了笑容,多了几分凝重,但他的话语中始终充满力量:“乡亲们,虽然大海有时狂野,但只要我们心怀敬畏,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台风过后,第一缕阳光再次照耀在海面上,爷爷和渔民们又踏上了新的捕鱼征程。

除了拉地网捕鱼,爷爷还有一项特别的爱好——编织渔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渔网并非易得之物,每一次破损都意味着收获的减少,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加重。于是,爷爷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动手,编织属于自己的渔网。而编织渔网,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着编织者的耐心与技巧。那时候,每当夕阳西下,爷爷就会在院子里忙碌起来,他一根根、一寸寸编织着网线,那份认真、专注与细致,仿佛在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让人忍不住肃然起敬。

岁月匆匆,爷爷的渔船,换了一艘又一艘。爷爷也从一个青年步入了中年,再慢慢走向老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从未磨灭他对大海的热爱。爷爷与大海之间,仿佛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爷爷的心中,大海不仅是一个捕鱼的地方,还是他生命的源泉,是精神的寄托,更是他一生不离不弃的伙伴。

如今,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每当回到故乡,站在那片蔚蓝的海边,我总会想起爷爷曾经说过的那些话,感受到他对大海那份最深沉的爱。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