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文
我的在校读书生涯十三年,其中小学五年,初中、师范各三年,教育学院二年,有小学母校、中学母校、师范母校和教育学院母校。然而,我最难忘我的中学老母校。
我的中学老母校平定中学,前身是创办于一九四二年秋的谢氏族办明新初级中学,一九五零年与化县私立罗江初级中学、尔昭初级中学合并,称为化县平定中学,也曾被命名为化县第六中学,是化州最早三所完全中学之一。
学校位于平定圩北面约三公里的山口坡,坐东北向西南。西面和北面背靠天然屏障般的黛色山岭,围墙外的运动场和公路,与旁边一条小村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开阔平缓的坡地,边缘点缀着一间农村小学、一个国营农场连队、一个村委会办公场所、一条小溪和几口鱼塘。学校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多亩,校舍是清一色的砖瓦结构平房,分西区、北区、榕树区、中区和南区五个部分,教学、办公、运动和生活等功能区设置合理。校园远离喧嚣,独成一体,树木婆娑,鸟语花香,冬暖夏凉,颇有古时书院的风貌。有位地级市首长率队前来视察时深有感慨地说,此校址适宜办一间理想的中等院校。
当时学校师资队伍强大,既有建国前大学毕业的老牌知识分子,也有建国后大学毕业的后起之秀,其中不乏中大、华师、暨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高学历高素质老师荟萃,教学教研风气十分浓厚,涌现许多校友们津津乐道的偶像老师,甚至社会公认的教师巨匠或教育大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整合优质资源,从平定中学选调一批优秀教师,优化和充实化一中师资力量。据说时任公社书记曾经发话:“平定中学‘八大金刚’教师一个也不能调动”。所谓“八大金刚”教师,指囊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诸学科而全县闻名的八位优秀教师。这些大师级或泰斗级的教师调离后,有的成了重点中学学科领军人物,有的成了师范院校讲师或教授。
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最早的完全中学之一,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创造了平定中学辉煌的历史。曾经一段时期,平定中学招收两广(广东、广西)三县(化州、陆川、博白)十镇(平定、文楼、合江、江湖、那务、播阳、宝圩、清湖、良田、文地)的高中生源。八方优秀学子鱼贯而来,名师高徒教学相长,竞赛升学考试屡创佳绩,犹如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满天下,成为声誉鹊起,名噪化北,远近闻名遐迩的名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路途与交通不便之争,平定中学搬迁到平定圩西端。环境变新了,校舍变新了,师生也不断新人换旧人,一切都将脱胎换骨,变成全新的了。然而,处于繁华街市环境下的平定中学,却没能如凤凰涅槃,像人们期盼中的如虎添翼,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反而缺少历史荣光的赓续和发展,名校名师高徒之誉仿佛已被雨打风吹去,给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徘徊于式微的遗憾。多年以来,不管是曾经的校友还是非校友,莫不谈之而唏嘘不已。
记得古时候“孟母三迁”,目的在于追求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说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认为对于平定中学而言,先天的优良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是根与魂,是不可逆转和再生的,而道路交通等设施却是可以改造与改善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应该有教育家的眼光和思维,而不应该是别的眼光和思维,应该固本培元,扬长避短,而非舍本而逐末,削足而适履。
抚今追昔,这大约就是许多人眷恋和怀念平定中学老母校的缘由所在吧。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