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4专题 > 美丽镇街行专题

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电白区做足山海文章 发展富民产业振兴乡村

塘霞疍家墟。

茂名网讯 在南海之滨的电白,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道路上,电白区向海掘金,建设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向山而作,大力发展沉香产业,做足山海文章,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效能,大力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该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电白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44亿元,同比增长1.5%。

博贺渔港海鲜交易市场海鲜琳琅满目。

人勤地富 向海而行打造“蓝色粮仓”

电白区坚决守好“三农”工作基本盘,聚焦稳面积增单产,不断提升粮食产能。2024年粮食计划播种面积65.521万亩,产量25.733万吨,及时将全年粮食生产任务指标分解下达各镇(街道)。今年1至7月,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0.6万亩,粮食产量12.056万吨。截至7月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8.96万亩。完成油料播种面积11.1万亩。今年荔枝成花面积约23.5万亩,产量约14万吨;圣女果、辣椒等冬种春收蔬果大量上市,“菜篮子”产品供应量足质优。

电白作为茂名向海而兴的主战场,区内4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约4300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倍。

去年以来,电白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立足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全力投身海洋牧场建设,打造我市渔业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目前已成立了海洋牧场建设一级开发主体,已建成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礁区4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省级水产良种场2家,健康养殖面积(含生态养殖)达2.8万亩。

今年伏季休渔期期间,电白以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养殖品种为主的全区海洋牧场迎来生产和销售旺季,海产品养殖使得伏季休渔期的茂名海鲜不断档,成为保障国内外海鲜类食品供应的重要“蓝色粮仓”。

电白沉香博览馆。

富民兴村 “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电白区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坚持用全产业链理念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硬实力,以产业振兴推动农村旺起来,帮村民拓宽就业路、鼓起钱袋子。

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聚焦“三棵树(荔枝、龙眼、沉香)一条鱼(罗非鱼)一桌菜(预制菜)”,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36家,把沉香、荔枝、番薯等“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创建“信”字号公用品牌。成立预制菜产业协会,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加快,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其中水产品预制菜打造5大系列、200个品种,电白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

在做强沉香特色产业的路上,电白信心满满。这里有1500多年的沉香采集和加工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沉香之乡”。沙琅、观珠等地沉香树漫山遍野。

据统计,电白沉香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现有沉香加工、销售企业28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产值40多亿元。目前,沉香产业已形成7大类100多种沉香产品链,总产值达50亿元。

去年,“电白沉香”获评中国首届乡村振兴品牌“乡村振兴赋能计划-电商助农典型案例”;沙琅镇因沉香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观珠镇是省级“沉香特色小镇”,继去年作为主会场承办广东省首届经济林丰收节暨茂名·电白沉香节后,今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作为电白分会场,继续向外界展示电白“中国沉香之乡”的形象。

沉香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还成功吸引了众多居民返乡创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庭与工作兼顾”的美好愿景。

与此同时,电白区各地还广拓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农业方面,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扩大对虾、山地鸡、笼中鸽和牛大力、食用菌、砂糖橘、红心橙、榴莲、野菜、草莓、木瓜、圣女果等生态养殖种植面积,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产业遍地开花,催化乡村“微工厂”发展。据统计,电白全区有1276家“微工厂”,年产值达30多亿元,带动周边数万人就业,促进增收。去年,望夫镇乡村“微工厂”经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推广。

此外,电白加速推进农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推动“电白旅游”出圈。以沉香产业为例,致力打造沉香特色文旅康养中心,通过融合沉香主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康养等多元业态,进一步擦亮“望山看海品香”的旅游品牌。2024年1至6月,电白区接待游客409.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12.03%;旅游收入16.76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5.75%。

电白沉香加工产业。

宜业宜居 下苦功夫建设和美乡村

“我们村经过整治和规划建设后,越来越美了,以前哪里能想象村里像花园那样。”电白坡心镇红十月村村民笑着说。该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范。去年,电白有包括红十月村在内的12个村(社区)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

目前,电白全区244个村通过美丽宜居村验收,完成应微改造存量农房9559户,自然村村内路硬化率达77.15%,自然村干路硬化已基本完成,全区已完成2435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治理率达64.74%;探索实践“农家小苑”的经验在全市推广,累计建设“农家小苑”111个,并建立相应奖补机制。深入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推行农房管控“二十四字”方针,258个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改造提升塘霞“疍家墟”和沙垌香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同时,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沿海联链示范带、文旅康养示范带、百里沉香示范带,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示范点5个,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4个34公里。并致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传承弘扬粤西特色年例文化、“三月三”客家文化,建立坡心高圳车村、麻岗白马村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面,创新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打造一批示范镇村,强化乡村自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区21个教育功能镇(街道)每个建成至少1所中心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推动乡村孩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实现行政村卫生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71.43%。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小飞 陈俊明 通讯员 陈代全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昊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