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炜明接受记者采访。
茂名网讯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自己的方式镌刻时代的印记,成为岁月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我市退休老干部何炜明,是一名有70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笔耕不辍30余载,今年已91岁高龄,依然坚持伏案写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书写茂名的悠悠岁月。
青春热血洒茂名
1933年,何炜明出生于广东阳江,1951年考入南方大学文教学院政治系。1952年,血气方刚、胸怀抱负、充满革命激情的何炜明响应党的号召,从广州来到茂名参加土改运动,从此与茂名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运动结束他被评为土改功臣。
土改运动结束后,何炜明一直留在茂名工作,持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后来担任茂名市检察院办案科科长,市革委第一秘书办公室负责人,政研室及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职。对待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仔细,兢兢业业,其经办的一系列案件,都获得领导与群众的高度赞扬。长期在茂名党政机关核心部门任职的他,重视调研,妙笔生花,为历任决策者撰写了诸多重要的报告材料与文章,为茂名的决策与发展作出不少贡献。同时,身处核心部门的他,也能知悉众多鲜为人知之事,而他将这些珍贵之事细心记存,也为他后来撰写茂名历史奠定了基础。
搜集史料铸基石
何炜明在茂名的发展浪潮中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他深知历史的珍贵,那些逐渐远去的岁月需要被铭记。1990年冬,一个决定在他心中悄然生根——整理茂名的历史史料。
这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征程。他发现原有的资料存在诸多不足,为了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茂名历史,他踏上了漫长的搜集史料之旅。北京、山东、贵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中央档案馆、省档案馆、市档案馆、原石油部档案处、原高州县档案馆等11个档案馆(室)都曾出现他专注查阅的身影。在茂名市档案馆查询史料的那8个月,尤为艰辛。炎炎夏日,档案室里高温难耐,但何炜明的热情并未被酷热击退。他沉浸在茂名三十多年的档案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记下了大量的数据和史实,搜集的原始材料接近二十斤重,录音带也有二十盒。对何炜明来说,丰厚的材料让他忘记了艰辛和困苦。
他的毅力和执着,如同一位无畏的探险家,在历史的海洋中寻找着珍贵的宝藏。这些来之不易的史料,为他后续的写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何炜明向老干局赠送书籍。
妙笔生花著华章
在经历了艰难的史料搜集后,何炜明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1992年,他开始撰写第一本书《油城春秋》。1993年,他开始了退休生活,有了更多可以用来写作的时间,他相继撰写出版了《油城春秋》《浩劫纪事》《渔樵杂录》《油城轶事》《龙卷风》《门第书香》《回忘鼍江》《油城历史钩沉》《披荆斩棘话当年》《难忘的故事》等10本著作,其中记录茂名历史的有8本。
为什么要写8本不同的书来记录茂名的历史呢?何炜明表示,每一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出发,所面向的人群也有所不同,每一本都独具特色。
《油城春秋》是何炜明撰写的第一本书。该书犹如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了从1958年到1983年茂名的政治经济变迁。书中用翔实的数据和感人的故事,记录了几十万热血儿女建设油城的奋斗历程。
《油城轶事》堪称《油城春秋》的姐妹篇。何炜明介绍,《油城春秋》是正史,比较适合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阅读,而《油城轶事》则故事性强,没有大量枯燥的数据,更适合给老百姓阅读。
《龙卷风》是一本小说体裁的历史故事书,它与《浩劫纪事》互补,保留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披荆斩棘话当年》是为纪念茂名建市60周年而作,主要为简介茂名早年建设历史。《难忘的故事》是何炜明早年工作的纪事或陆续写下的工作随笔。
何炜明作品、手稿及荣誉证。
桑榆未晚书新篇
岁月如梭,如今已91岁高龄的何炜明,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有时,他伏案写作长达四个多小时。何炜明一直都是手写创作,写作时间并无定数,灵感来时,哪怕夜半时分也会起身挥笔,许多佳作都是夜间写下。据其所述,这是因其先前工作之故,养成了连夜写作的习惯。
当下,何炜明还有四本著作已基本完稿,只待出版,书名也已拟定,分别为《神州灵秀地》《茂名的故事》《土改风云录》《幻海萍踪》,加上此前已出版十本作品,总计所著字数超350万,涵盖历史专著及历史散文等多种体裁。
从1952年至今,何炜明来到茂名已逾70个春秋,可以说他的平生已献给了茂名地方开发建设的壮丽事业。他早已把茂名视为人生的第二故乡。作为茂名的拓荒者和历史的见证者,他认为如果不为茂名撰史就是个“遗憾”。回首过去,他表示,是社会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在众人的鼓励下,才让他不断有写作的动力。
除了醉心写作,何炜明还踊跃参与党支部活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茂名的深情。他还时常受邀前往有关单位核对史实,更借助媒体等诸多渠道宣传茂名,向大家介绍茂名的历史。他坦言,做这些事情,是希望能为后代教育提供些许依据,让人们铭记茂名的往昔,也令自己的退休生活充盈且有意义。
扫一扫看视频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颜东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