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研学游应该是先研学再游

时评10.jpg

王如晓(市区)

进入暑假,研学游又迎来火热的黄金档。

研学游是一种结合实践和学习的教育方式,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地方、环境中接触到新事物,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研学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研学游的好处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拓宽视野。研学游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场景中去感受、观察和体验。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了解新事物和新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在不同地区旅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背景等信息。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参观科技馆时可以了解科技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科技成果;在参观农场时可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农业生产流程等。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课程内容,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户外拓展活动中,学生需要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户外拓展活动中,当学生克服困难并完成任务时,会感到获得了成功,并且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交能力。例如,在旅行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陌生人交流等。这些经历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并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锻炼身体,并且放松心情。例如,在登山活动中,需要进行场时间的步行和攀爬,这对于锻炼身体非常有益。同时,在户外活动中,学生可以享受自然风光,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文化遗址时,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展历程,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研学游存在的问题也引起家长们的担心。有不少家长吐槽称,一些旅游公司及商家打着“研学教育”幌子的研学游,最后却止于“到此一游”,家长及学生有上当受骗之感。

其主要表现在,市场繁荣的另一面,是行业的浮躁:有的走马观花、游而不学,“花几千元报名,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有的价格虚高、愁坏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有的货不对板、粗制滥造,“名师讲座”沦为“与名校门合影”……一些机构动辄打出“让孩子先一步感受世界”的旗号,宣称“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却连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障等等现象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研学游首先是“研学”,其次才是“游”。研学游的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徒有其名,实则和旅游没什么两样。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它应该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等基本框架,需要前期科学开发课程、规划路线,后期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而不是一哄而上、一锅乱炖,搞“一锤子买卖”。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学导师不是导游的“翻版”:“导游的知识点是割裂的和碎片化的,而研学导师需要逻辑来联系不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

让研学游走深走实,有赖多方发力。一是“凝共识”,研学游背后横跨文旅、教育等部门,还须明确监管边界;二是“立规矩”,不断完善行业标准、评价标准,加强资质审核和信誉管理;三是“补短板”,改变“旅游专业的不懂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旅游”的局面,筑好人才“蓄水池”,才能让“草台班子”无空可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目的地来看,博物馆、红色景点是研学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7月1日,国家文物局就发文指出,要引导观众通过正规渠道参与研学活动,暑期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相关单位不妨主动作为,强化馆校合作,增加优质供给,将研学纳入公共服务,助力旅游强省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说到底,“知行合一”是教育本质,是研学游设计者的初衷,研学游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念。期待研学游真正成为家长及师生暑假生活的有益补充。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