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挖泥鳅

陈汝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长在农村,那时的农村物资匮乏,食物短缺,生活艰苦,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肉,为补充营养,常常是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想吃上鱼肉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田间地头水渠水沟里抓鱼捞虾,农忙时灌溉需要用水,水渠水沟里满是水,是很难抓着鱼的,总不能把水渠的水放干来抓鱼吧,只好在稻田里抓些小鱼小虾小螺。到了冬天,无需耕种水稻,农田不用灌溉用水了,水渠水沟里的水干涸了,此时是抓鱼的好时机,但往往鱼跟随流水跑到下游的江里河里去了,水渠水沟的鱼类所剩无几。然而,在干涸的水渠水沟淤泥底下却藏着许多泥鳅、黄鳝之类,只要用把小铁耙把淤泥翻开,底下就是一堆圆鼓鼓的漂亮泥鳅,甚至还有黄鳝,有时幸运的话,还能在水渠水沟旁壁的小洞穴里挖出青蛙来。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营养价值极高,挖出来的泥鳅装进竹篓,带回家,或用豆腐一起炖汤,或直接下油锅炸成喷喷香的金黄色,都是诱人解馋的上等佳肴,这成了我们当年改善生活的重要渠道之一。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读高中时,放了寒假,我与生产队里的同伴约好到村子附近那条通往县农科所的大马路边自己生产队农田里的小水渠挖泥鳅,等我们来到大马路时,远远看见有位好像戴副眼镜的中年人在农田中间的小水沟里捣鼓什么,这身影看着很眼熟,却又不像是我们村里的人。于是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英语教师区老师,因为我们读高一时的顿岗中学分校就在我们村一公里外的南岔岭下。只见区老师熟练地用一截木棍在翻挖沟底的淤泥,很快便有泥鳅从泥底里钻出来,他迅速用手抓起泥鳅便往衣服口袋里放,尽管弄得双手双脚和口袋都沾满了泥巴,一身脏兮兮的也全然不顾。看见眼前这一幕,我根本不敢相信这位平时斯斯文文的区老师也能有如此这般熟练的操作,觉得不可思议又感到很好笑,因为他没有用鱼篓来装泥鳅,而是把挖来的泥鳅直接装进衣服口袋里。见此情此景,我们赶快用小铁耙帮区老师挖泥鳅,直到把他全身衣服的口袋都装满了泥鳅回学校为止。之后,我们才为自己挖起泥鳅来。

后来,高中毕业之后,我来到了茂名,在广东石油学校读书,之后回老家探亲时,听高中时的同学讲,我们县里的几所中学有一批老师落实政策先后调走了,其中我们公社(镇)中学教英语的区老师,他也调回了以前的单位——华南师范学院(大学)任教了。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农村没有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田里和每条沟渠中都有许多的鱼虾泥鳅黄鳝田螺青蛙之类,这些都是大家最喜爱的绿色环保野生食品。当年的冬天,在干涸的田间沟渠里挖泥鳅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当年食物匮乏时补充营养改善生活的不二选择。这段往事至今仍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记。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