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古盐仓遗址。廖君 摄
■廖君
一直以来,想寻找茂名的盐业历史文化。
电白盐业历史古远,可以追溯至北宋年间。
《广东年鉴·盐政篇》记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电白已有制盐业,距今1053年。《电白县志》记载,电白设置盐场始于宋,在此之前多为沿海居民在海滩上晒沙取卤,熬煮成盐。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创置博茂盐场。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电茂盐场改灶煮熟盐为池晒生盐,产量大增,各地前来运载食盐,“贾人沽舶云集,樯帆蔽空”。连城中军妇也参与挑盐,城南村民和部分城中居民当时也多以挑盐为生计,管理电茂盐场的电茂场署就设在电城北街,北门附近的巷子叫盐田巷,可佐证当年盐业盛况。
仲夏时节,我们走进电城镇。在电白盐场的领地,从航拍视角发现,当年2.5万亩盐田已经转变其他用途,或建设楼房,或开辟虾场。艳阳高照,波光潋滟,海天一色,滨海新区欣欣向荣。不由得想起明代陈琏的诗句,“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明清时期电白沿海一带,盐工使用大量锅灶烧煮海水为盐,升起烟雾缭绕在空中,产出的食盐非常多,像白雪一样堆积,蔚为壮观。
食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古代食盐都是由国家来管控的。食盐分类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茂名盐业历史古远,宋元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电白盐业生产机械化,成为广东最大海盐生产基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电白盐业产量惊人,盐税占电白财政税收70%以上。1958年电白盐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口东南亚地区。茂名民间流传民谣,“马踏雍菜水关藕,沙琅豉油西厂盐”。西厂,即今天白蕉盐灶村,也是我们要探访的村落。由于科技生产迅猛发展,电白盐场2008年停产了。
我们专程采访了当年的盐工易茂才,这位功成名就的粤西饼业大师、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对故乡情结厚重。他谈起当年电白盐业发展历史滔滔不绝,家乡的荣耀感溢于言表。盐灶、西墩、盐坨、南厂、盐漏、古盐道、盐仓、古渡头等地名村名,是电白盐业发展的历史印记,他希望这些历史保留下来,特别是明清以来盐业遗址文物保护好,是一种具体的乡愁。
进入白蕉村的村落,已经是中午了。在党群服务中心,一位壮实汉子等待多时了。他就是电城镇白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雄亮。初次见面,标准的海话,务实的作风,很快打开了话题。这位80后本地人,因为家乡情结,放弃外地建筑业生意,回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陈雄亮出生在兴平山村,地道的电城人,在白蕉小学完成学业后,十二岁搬迁电白县城居住了。2015年8月,而立之年的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以前村中只有泥路,道路崎岖难行。没有自来水,无排污系统。作为电城镇乡村振兴首轮帮扶重点村、示范打造村,这里十条自然村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作为省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白蕉村被许多省市媒体纷纷报道。我们更关注的是这里的盐业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址、遗迹。
从白蕉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图,我们看到了沿海古村落的人文魅力。这里位于电城镇西南部,南海之滨,面积十多平方公里,人口近九千人。白蕉岭不高,只有海拔六十多米,距离庄山七公里,离莲头岭十三公里,郁郁葱葱,庇护四周古老的白蕉村落。以前这里四面环海,在兴平山附近有千年渡口,1973年围海造田连接了大陆,古渡口也完成使命。不难发现这些村落地名,与当年煮盐、晒盐、堆积、运输有关。
跟随着陈书记,我们去寻找宋代古村的盐业历史文化。烈日下的盐灶村显得格外安静,淳朴的民风,青绿的田野,碧空如洗,草木争荣。许多泥路铺着蚝壳,成为沿海乡村特色。那些红砖瓦面房子是当年盐工宿舍,离大海太近,当年水井全部咸化,无法正常饮水与洗澡,不久宿舍荒废了。历经数百年,宋元时期挖坑为灶的煮盐设施荡然无存,只遗留土地与名字。盐灶村南宋时期居民姓石,明朝迁入陈氏、杨氏居民,至今历二十多代,南宋石氏居民时期村庄共有八百多年。西墩村与盐灶村相距不足千米,对望可见,西墩村是当年堆放大量盐成品的地方,日渐发展成村落。毗邻一条海沟,将打造一河两岸亲水平台。在盐灶村对岸的田垌村,保留一口六角古井,淡水资源。据村中陈氏族谱记载,水井是明朝洪武年间开村时挖掘,至今六百多年。当年也是盐工们生活用水之源,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茂名滨海新区沿海村落有太多历史文化可挖掘,可盘活的。白蕉龙舟文化是茂名龙舟文化地标之一,也是唯一茂名海域龙舟活动。隋唐时期,沙琅江已有独木舟和木质帆船通航。20世纪90年代,电白境内沙琅江打捞出两条古代龙舟,经鉴定为隋唐时期龙舟。龙舟文化在茂名地区已逾千年,自然也影响了沿海村落。相传白蕉龙舟竞渡活动明清时期开始了,是当年盐工们一种虔诚礼拜活动,一种体力竞技娱乐项目,也包括妈祖巡海等古老习俗。白蕉龙舟活动历史上多次中断,现竞渡活动仪式始于1912年,至今112年,也举办了112届。
与陈雄亮的攀谈是愉快的,依托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我仿佛看到了繁荣的盐运文化、龙舟文化、生蚝文化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保留古代盐业文化遗址,打造盐灶古村特色小镇。建设村史馆(龙舟文化馆)、龙舟文化广场、旅游驿站、党建公园,完善一河两岸景观带。盘活盐田变虾塘养殖,蚝业养殖与深加工产业。鱼苗工厂孵化基地,支持海洋牧场发展。这些都与陈雄亮的故乡情结密不可分。
“日暮乡关何处茂,海天潋滟古盐灶。”或许这就是茂名白蕉村人的集体乡愁,共同守护着古老的盐田与家园,守护心灵深处的记忆。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