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节目《小小木偶吉祥龙小小木偶吉祥龙》》
非遗项目人龙舞表演
非遗舞蹈《冼太点将》
3月24日,昊铂·2024茂名马拉松赛燃情开跑,茂名非遗大放异彩。《奔跑好心宝宝》《小小木偶吉祥龙》非遗特色节目精彩亮相开幕式;高州木偶戏、电白高脚狮、化州禾楼舞、博贺咸水渔歌、人龙舞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沿途表演;荔枝酒、鳌头印籺、猫屎糖、电城炒米饼等非遗美食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赛事别出心裁地铺设了两条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线”,让跑友们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茂马的非遗氛围,畅快品尝非遗美食。
5月20日,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开幕式在茂名举行,非遗舞蹈《冼太点将》更是燃爆全场,节目融入冼太文化、传统粤剧、非遗跳花棚、出征鼓、原创歌曲、舞龙等元素,充分体现了茂名人的包容好客,以及“我待四方客唯用一好心”的好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记住茂名乡愁”工程,让茂名本地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逐渐形成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非遗保护中心实施、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非遗工作格局。
积极挖掘申报 不断完善四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非遗项目倍增计划,深入基层普查摸底,挖掘了一批批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坚持每两年申报评审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并积极推荐申报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不断完善我市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22个、市级项目142个、县级项目227个;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23名(其中已有6人去世)、市级传承人85名。
抓好场馆建设 打造非遗宣传“主阵地”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冼夫人信俗展示馆、潘茂名纪念馆、化州非遗馆、化橘红博物馆、月饼博物馆、高州非遗馆、高州木偶戏非遗馆、电白非遗馆、电白沉香博物馆、信宜南玉博物馆、信宜镇隆飘色非遗展示馆,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茂名的非遗项目,让市民近距离、全方位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
同时,全市已经建设和评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市级非遗研究基地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1个、非遗工坊17个。
通过冼夫人文化 传播茂名非遗“好声音”
2014年,冼夫人信俗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我市以冼夫人文化为主线,陆续推出动漫剧《好心宝宝之冼夫人》、电视剧《谯国夫人》、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每年举办一系列以冼夫人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文化周”活动、“好心精神、薪火相传”展览、冼夫人学术研讨会等。建立冼夫人文化(茂名)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编制了《冼夫人文化(茂名)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在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设立冼夫人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展馆;对冼庙资源进行普查整理,编辑出版《全球冼庙概览》,为海丝申遗提供支撑。
2022年12月,茂名正式成功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冼夫人文化已经成为茂名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推动“非遗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非遗“青少年化”,用传统文化来浸润童心。一是逐步完善“进校园”体系。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以及省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刻画、信宜玉雕、信宜六双花灯分别在中小学设立了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化州跳花棚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传承人才,被评为广东省2021年“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化州第三中学获广东省2022年“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信宜镇隆第一中学、电白高级中学和省级传承人吴思志荣获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称号。乡土教材《茂名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收录了大部分茂名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已进入全市小学课堂。
二是推动建设“非遗+研学基地”的茂名样板。省级非遗项目电城炒米饼曾作为冼夫人军中的军粮,保护单位广东琪昌食品有限公司致力打造成“产品+历史文化+研学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工厂;窦州古城以及信宜莲花湖庄园景区是茂名重点打造的百越文化的研学基地;联合教育部门评选出25个研学基地。
三是开展“我来学非遗”体验系列活动。这是自2021年开始培育打造的示范性品牌活动,活动精选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本地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现场体验,给孩子们搭建了学习、了解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
注重活化利用 唤醒“茂名乡愁”
首先,注重文化遗产与“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紧密结合,努力唤醒“茂名乡愁”。化橘红中药文化已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茂名古荔园种植文化以及桂圆肉制作技艺等列入市级非遗项目。推动“粤菜师傅”工程和“高凉菜系”的开发推广,非遗美食文化体验项目籺村以及“好心化州·文化美食街区”建成开业。
其次,注重活化利用,将非遗融入生产生活。近年来,建立了化州橘红、信宜南玉、拖罗饼、竹编、电白沉香、阿朱家籺等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承基地,积极开发阿朱家籺、笪桥黄瓜干、信宜玉雕、电白贝雕以及缅茄雕刻等乡村非遗土特产。
三是建设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景区。例如,信宜建设了以“六双花灯”为主题的窦州里文化创意街,以“竹编”为主题的马安竹海景区以及“三华李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李花谷和三华李主题度假区等。
四是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除了开展“高凉曲韵”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品牌活动外,我市已举办了35届粤西(茂名)订戏会,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茂名年例演出文化产业,曾荣获广东省“最佳公益项目”和“最佳演艺品牌”等荣誉。
强化宣传展示 推动非遗深入人心
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全市各区、县级市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演、巡游、展览、讲座、比赛和表彰等方式,形成浓厚的文化遗产宣传和实践氛围。每年举办寻找“好心茂名·最美非遗工匠”活动,让非遗传承人由幕后走到台前,大力弘扬非遗工匠精神。
同时,积极通过央视、省市融媒体中心以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宣传茂名的传统民俗活动。如,2023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大舞台》春节特别节目《农家院里过大年》栏目完整播放信宜六双村制作花灯和过年美食籺制作过程;2023年元宵节,国家级非遗高州木偶戏走进广州塔,围绕“非遗嘉年华”主题,开展集展销、展览、表演、娱乐于一体的多重体验式活动。央广网和广东广播融媒中心等对高州木偶戏进行了深度采访;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报道茂名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粤西年例;2024年开展“请到广东茂名过大年”系列活动,邀请游客品味茂名年例;结合“魅力茂名好心戏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旅(非遗)一台戏进示范墟、进景区、进乡村,每年举行近30场活动。
此外,高州木偶戏、冼夫人信俗、茂名年例、高州木刻画、潘茂名传说等5个非遗项目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粤见非遗 潮玩岭南”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
弘扬传统民俗 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如今,我市主要的传统民俗项目近20项,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茂名年例、镇隆飘色、六双花灯节等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合江梧村庙会、祭海习俗、疍家婚嫁、赶海、妆春等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同时,各级文旅部门每年通过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冼夫人诞辰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民俗活动,积极传承好茂名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珍珍 李颜东 通讯员 邹志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