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心中的“母亲树”

■梁郁强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门前是玉湖,屋后是群山。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很平静,乡民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从事的工作无非就是伺弄农田,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后来啊,村委会把所属山岭按人口分配到户,建议大家开荒种上荔枝树,人们便逐渐变得忙碌起来,犹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的事。

为了激发大家的种植热情,村委会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如,派发荔枝树苗、现场指导……但收效甚微。很多乡民领取了树苗,也只是随便种到自家的山岭上,或植到屋边的空地,大家对于种植荔枝树是没有多少经验可言的。

其实,那时候家乡也有荔枝树,都是土生土长的品种,核大肉少,甜中带涩,一般都是自己享用。很多村民说,如果新种的荔枝还是老样子的,带不来经济效益,倒不如不种。

那时候,我家在屋角边也种有一棵荔枝树,约摸1.2米高,我的堂姑每次从高州农校放假回来,都会拿着刀和剪跑到荔枝树下观望、比划。我虽然不知道她想干什么,但是终归忍不住想探个究竟。她说,她准备搞个试验,如果成功了,对村民的果树种植会有很大的帮助。那年国庆节,堂姑拿回来一些嫩绿的荔枝树芽条,说这是根子同学家馈赠的“白糖罂”,准备对家中的那棵荔枝树进行“嫁接”,在得到我爸爸的同意之后便开始动手了。堂姑在农校读的是果树种植,技术应该没有问题。可乡邻听说了之后,觉得不可思议,大家都跑过来看热闹。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堂姑选择了一些细长的枝条用剪刀从五分之一处截断,接着用锋利的小刀在选中的枝条上斜削一个创面,然后从带回来的芽条中选取一个大小和创面差不多大小“芽鼻”,也是斜削,再小心翼翼地将两者嵌合,最后便是用薄膜条在接合处捆绑起来。如此反复,堂姑大概嫁接了十来个“芽鼻”。邻居唐大爷对堂姑说:“阿燕,这行吗?”“行不行几天后便见分晓,如果成功,后年便可以挂果了……”

在焦急的等待中,奇迹也真的出现了,一共有十个“芽鼻”成活的,后来这些“芽鼻”竟也渐渐吐出嫩叶,变成枝条,成为荔枝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堂姑每次放假回来,还是会到荔枝树旁观察,修剪枝丫,小心地呵护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来年春天,那些嫁接的枝条长得更加秀美了。

邻居们见状,也纷纷过来取经,每次堂姑放假回来就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候。堂姑不单向他们普及荔枝种植的知识,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嫁接技术,建议他们选一些优质的荔枝品种来嫁接。那年秋天来临,堂姑见荔枝树长势良好,除了嫁接的枝条,原木其他的枝条都被她锯掉了,她说这叫“脱胎换骨”。冬末,隐隐看见了花蕾。

荔枝树开花了,挂果了,成熟了。后来摘得小半筐荔枝,堂姑给每家邻居都送去了一小把。大家对这又大又甜且小核的荔枝赞叹不已,纷纷希望可以给自家的荔枝嫁接上我家这个品种……堂姑爽快地答应了。

又是秋天,很多邻居家的荔枝树成功地与我家那棵改良后的荔枝树“联姻”。堂姑还从学校带回了“圈枝”技术——春天,在荔枝母树的枝条上用刀环切两个圆圈,剥去之间的皮层,然后用泥浆包裹,等待伤口发根,即可移植。在这两项技术的加持下,乡民们大大扩大了荔枝的种植规模,我家后来也增种了很多荔枝树。几十年间,荔枝树成为了乡民们名副其实的“致富树”。

至于我家屋旁的那棵荔枝母树,则一直保留着,它可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呢!在我的心目中,它早已变成了一棵“母亲树”,在一定程度上,是它孕育了家乡的荔枝林。堂姑对这棵树也是念念不忘,尽管远嫁他乡,可每年的荔枝收获季,她都会回来摘一把荔枝过过嘴瘾,用她的话来说:“所有的荔枝都难以和它相比!”

人间五月,最是动人。我依偎在“母亲树”旁,不禁陶醉。我站在老家的楼顶,眺望山上的荔枝林,果实已青翠中泛着微红,假以时日,荔枝便会染红群山。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