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走近源于海洋的疍家文化 博贺渔民揭开疍家神秘面纱

博贺渔港

渔民驾驶小渔船运送海鲜

疍家妇女服饰

渔船靠岸卸下渔获

扫码观看现场云直播

茂名网讯 茂名地区拥有多个天然良港,其中茂名博贺渔港是全国十大渔港和广东三大渔港之一,有“千年渔港、天下鱼舱”之美称。近期,2023年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渔民代表、渔业一级船长杨承志及博贺疍家菜主要传承人冼超,接受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们及其祖辈所传承的疍家文化与累积的疍家故事。

船上生活:在风浪中拼搏

博贺渔港是广东三大渔港之一,渔船出海范围远至南沙、黄岩岛等地。渔民出海捕鱼,行程远近不一,有的出海一个月或十来天才归来,也有当天往返的。归来后,渔获卖给商家,鉴于精力所限,渔民通常不涉足海鲜零售。

船上的日常生活与陆地生活存在诸多差异,其中饮食方面尤为明显。杨承志描述道,在船上用餐时,因为渔船随波逐流颠簸不定,众人需围绕在甲板上蹲着就餐。一旦风力加大,波涛汹涌,一个巨浪扑来,菜品便全“泡汤”了。这种情景对于渔民而言早已习以为常。这充分反映出渔民在船上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渔民在风浪中拼搏,还需克服晕船的困扰。据冼超透露,绝大多数渔民出海的头一两天都会遭受晕船之苦。驾驶船只的渔民都会随身携带一个锑桶以备不时之需。许多渔民晕船仅是一两天,一旦捕获渔获并烹饪食用后,晕船症状便得以缓解。这并非低血糖所致,而是晕船现象。

鉴于海上缺乏淡水资源,疍民船只特地设置了一个舱室用于储存淡水。昔日,疍民四处漂泊,一旦发现有淡水资源的地方,若认为适宜居住,便会上岸。他们上岸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补给,用鱼类换取生活所需的木柴、淡水、食用油和大米,或是在出售鱼类后购买大米等生活必需品。

冼超及前一两辈的渔民皆以船为家,并无固定居所于陆地。相较而言,疍家人生活艰辛,诸如雨天,陆居者可以归家避雨,而疍家人却需冒雨劳作。以前博贺地区的居民主要以渔民为主,渔民占据绝大多数,陆居者数量相对较少。

尽管艰苦,博贺人还是世代以捕鱼为生。冼超出生于1961年,15岁便开始出海当渔民。在那个年代,博贺疍家孩子不管读书成绩如何,至16岁,皆会选择投身渔业寻求生计。时至今日,博贺年轻人从事渔业者已很少。

“行船走马三分命,意思是乘船骑马往往有生命危险。”冼超说,“我阿公(祖父)以前是船长,那时并无现代天气预报,他在一次出海过程中不幸遭遇恶劣天气而离世。当时的渔民在海上若突然遭遇大风大雨,生命安全堪忧,且由于条件受限,他们无法及时上岸躲避。如今,天气预报技术愈发发达,一旦预测到恶劣天气,渔船便不再出海,政府部门也会积极引导渔民离船上岸,以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旧时习俗:嫁前叹歌,夜间接亲

杨承志特别提到叹歌,他说疍家咸水歌源远流长,其调式颇显凄婉,迥异于文人雅士所描述的轻舟放歌、渔舟晚唱等美好画面。实际上,疍家咸水歌所传达的是一种深沉的哀愁。在工作中,疍家人目睹世间百态、感悟生活琐碎,便将心境化作歌声,以叹为歌,抒发内心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疍家妇女擅长唱咸水歌,疍家男人却不怎么唱。原因在于,长期在船上饱受风浪洗礼的男性,铸就了刚毅、坚韧的性格,习惯将苦楚深埋心底,不愿诉诸歌声。

以前疍家姑娘在出嫁前的十天,每晚叹唱咸水歌,这是博贺疍家传统习俗。她邀请一帮姐妹一起叹,把她平生叹出来,把对父母的不舍叹出来,因为疍家姑娘结婚后跟着丈夫的船漂泊不定,可能一辈子都难与父母重逢,所以姑娘出嫁前叹歌就是哭调,实为哭泣与诉衷肠。还有些出嫁前叹歌会骂媒人,因为媒人做媒时把男方说得天花乱坠,与事实不符。

谈及疍家的咸水歌,就不能不提及博贺疍家人独具特色的接亲风俗——水上接亲和夜间接亲。水上接亲容易理解,为何选择在夜间接亲呢?杨承志说,据其研究,夜间接亲主要是在结婚这一天,疍家人避免他人提及自身不足,白天有人目睹婚礼,难免有人议论新娘容貌等问题,因此选择在夜晚举行婚礼。而由于一家老小以船为家,他们还有三朝回门后,新郎带新娘回到新人的船上才洞房的习俗。

疍家美食:海鲜为原料,强调新鲜

疍家菜,对于疍家人而言,自幼年至老年,从未远离过这个菜系。昔日,他们在海上捕鱼,捕获后便立即烹饪,直至腹饱才开始吃米饭。渔民还会将捕获的虾与猪肉混合捶打,以此烹饪出的菜品别有风味。又或者手工制作鱼丸,腌制咸鱼等。

杨承志和冼超介绍,疍家菜是由生产生活中自然演变而成,独具渔家特色风味的菜品。主要以海鲜为食材,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味道天然且品种繁多。此类菜肴以海鲜为主要原料,烹饪方法多样,并无特殊工艺要求,强调现场取材、现场烹饪,以确保食材新鲜。

艇仔粥,在博贺地区历史悠久。其原料并无固定搭配。譬如,渔民捕获了鱼、虾、螃蟹等海鲜,便将这些食材与米一同放入锅中煮炖,熬制成一锅美味的粥。如此一来,这一锅粥汇聚了丰富的海鲜,味道自然浓郁可口。

说到传统的博贺疍家菜,不得不提梅香咸鱼。杨承志向记者介绍了正宗梅香咸鱼的特色。梅香咸鱼在岸上无法进行腌制,因为其食材必须是新鲜且未经冰冻的优质鱼。梅香咸鱼的外层质地硬实,大约七分硬度,而内里紧贴鱼骨的肉质则呈霉香,这种霉香味道深受人们喜爱。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博贺梅香咸鱼主要销往广州、香港等地。

由于深爱疍家美食文化,冼超于1994年上岸创办工厂,制作鱼丸等疍家美食。他表示:“我们疍家人,自幼在船上生活,食物以天然海鲜为主,深知疍家食物既健康又美味,因此希望发展与传承疍家美食文化。”

传统服饰:裤头宽达一米,用银带固定

传统疍家服饰皆由手工缝制而成,女孩在10岁时便开始向母亲学习针线技巧,围巾、衣物、被子等皆依赖人工一针一线地缝制。疍家服饰以宽松为特点,便于从事捕鱼、织网等劳动。现代的疍家服饰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出独特风格,但已与传统服饰有异。在传统疍家服饰中,裤头宽度可达一米以上,在腰部两侧折叠后,用银带固定。裤子无口袋,随身财物皆置于腰间,因此,曾有上岸定居的老渔民购物时从腰间掏出钱来,引发一番笑谈。

博贺疍家有“贵麻贱布,贵女贱新抱”的说法,其含义为:麻布面料尽管珍贵,一旦成为疍家人的服饰,便伴随着他们在风雨中拼搏,承受艰辛劳作的磨砺;而尊贵的女子嫁入疍民家庭后,同样需从事繁重的捕鱼、织网工作,历经生活锤炼。

疍民的船,从前只有5米多长,到清朝的时候发展到30多米长、5米多宽。在茫茫大海上,海浪随时可能卷走船只,甚至危及疍民生命,因此,过去的疍家人出海时总会佩戴金链,一旦发生意外,他们希望好心人将他们打捞起来安葬,并以金链作为酬谢。

典故:博贺与放鸡岛的名字来历

博贺以前不叫博贺,而是叫“白虾”(阳江话发音似“博贺”),最初来到博贺港的疍家人是从阳江过来的,博贺港这片海域的天然条件很适合白虾生长,当时博贺港盛产白虾,随手一捞便可捕获白虾。“白虾”便成了博贺这片海域的名字。

放鸡岛之名与博贺风俗密切相关。在科技条件尚未发达的时期,渔民出海捕捞未知何时能归,家中已为其选定婚娶之期,而当事人却仍在海上未知此事。若重新选定日子,则在传统观念中相当于二婚,因此必须遵循原定婚期举行婚礼。于是,家人便选取一只健壮的公鸡作为新郎的替代,完成拜堂之礼。然而,拜堂之后该公鸡的处理颇费思量。若将其放归他处,恐遭人捕捉宰杀。于是家人暗中设法,将公鸡乘船转移至一个海岛放生。那个海岛便得名放鸡岛。

起源:茂名疍家起源于岭南疍家

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沿海的水上渔民都统称为疍家,或称疍户。疍家的称谓源于其生活方式。杨承志说:据《广东通志》记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故得名为“疍民”。按照他的理解,因为疍家人一般是居住在一个乌篷船,就是一个拱形的船,他们在岸上是没有房子的,就是船为家,船两头是比较尖的,远远看去像一只鸡蛋那样浮着,所以人们就叫他们为疍家人。至于疍家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广东通志》里提到疍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但是现在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应该在公元前的110年。

根据《广东通志》的记载,茂名疍家起源于岭南疍家。关于岭南疍家的来源,学术界现在有两种观点:北疍南迁和本土起源。然而,学者吴永章在《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一书中提出,岭南疍家是存在于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杨承志认为,博贺港的历史离不开疍家的历史,因为博贺千年古港的历史是先从疍家人开始的。博贺的疍家人源于岭南的疍家,岭南的疍家主要是分布在惠州、潮州、汕头、汕尾、珠三角、粤西、海南,粤西的疍家主要就是以阳江和博贺港为主。所以博贺港的疍家基本是起源于岭南的疍家。“岭南的疍家起源于四五千年以前,那么,说我们博贺的疍家起源于1000年以前是没问题的。”

发展变迁:疍家历史造就博贺港历史

在疍民发展与变迁史中的海上时期,疍民生活极其艰难,有些诗人形容疍家为“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生无立足所,死无葬身地”。但是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疍家人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性格,越艰苦越是奋发向上的性格。

在这一时期,博贺疍家人渔船制造业逐步壮大,当地涌现出众多造船厂,所制造的船只体积庞大,足以远航至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昔日暹罗)等国家和地区。据博贺老渔民回忆,博贺的疍家人常通过博贺港开展海上货运,例如吴川大米和博贺鱼类等商品均通过博贺港对外输送。初期,在运输木材、大米、盐等至暹罗的过程中,曾遭受一些地痞流氓的侵扰,然而博贺疍家人赤手空拳将他们击败,使其心悦诚服,此后对方遇到博贺疍家人皆尊称大哥。

到了渔改时期,渔民上岸定居。我国的渔改就是从博贺渔改开始的,博贺渔改的示范作用凸显,为全国范围内的渔改提供了借鉴。

博贺渔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历程可谓深厚且富有成果。从最初的传统手工业的广泛应用,逐步迈向科技的普及。如今,博贺的大渔船配备了诸如卫星导航、彩色渔探和雷达等先进设备。在渔船的更新改造方面,鉴于传统木船的续航和安全性相对较差,我国便倡导渔船的更新,而博贺在此方面同样居于全国前列。博贺从一个小型鱼艇手工业起步,至今已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十几万吨,单月产值超过20亿的渔业重镇。所以,对于博贺疍民来说,无疑是疍家历史造就了博贺港历史。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林夏 通讯员玮玮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