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浸润岳麓书院的深厚文化

摘要:

岳麓书院自创立以来,或因战火的洗礼或因岁月的摧残而进行过多次重建或修葺,得以让这座千年学府长盛不衰,这确实得益于历朝各级官府对书院的重视和保护。

■陈东亮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女儿一家去了一趟湖南长沙。这是我第二次游长沙,第一次是2008年寒假。那一次我也去了岳麓书院,但由于行程紧凑(主要目的地是张家界和凤凰古城),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再看看爱晚亭,就匆匆离开了,因而对岳麓书院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更没有写下只言片语以作纪念。很多人游长沙首选的景点恐怕就是岳麓书院了,因为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弥补上次的遗憾,我们到长沙后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岳麓书院,拟作细细的参观和体味。

当天上午8点左右,我们就乘坐地铁到了岳麓山脚下。此时,岳麓山景区门前已是人头涌涌。进了园区大门,我们径直前往岳麓书院。购了门票,又花了近20分钟时间排队,终于进了书院大门。按照指引,我们逐一参观了里面的园林、建筑和展览物件。我比较详细地阅读墙上的文字介绍,时不时还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拍下来,以作记忆或留念。

从参观中我了解到,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出资创立了这一学府。39年后的北宋祥符8年(公元1015年),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召见当时的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的门额。如今还镶在书院门口横匾上的这四个字,是宋真宗的真迹!“嶽麓書院”,写得挺拔端庄,稳重大气,极为后人所称颂。

在书院的多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宋、元、明、清各朝代各时期岳麓书院的沿革变迁状况和大事记。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作为古代培养人才的组织机构,这座历经1000多年的岳麓书院,一直以来备受到当朝执政者或有识之士的重视和青睐。除了宋真宗赐额,还有宋理宗也赐“嶽麓書院”四字,揭于中门。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诗人朱熹常在此讲学;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途经长沙,专程拜谒了书院朱张祠。到清代时,岳麓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乾隆九年(1744年),御赐“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奏请,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12年起,当时的有识之士以岳麓书院为基础三次筹建湖南大学。1926年,在此组建了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立湖南大学。也就是说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自创立以来,或因战火的洗礼或因岁月的摧残而进行过多次重建或修葺,得以让这座千年学府长盛不衰,这确实得益于历朝各级官府对书院的重视和保护。

岳麓书院开办以来,人才辈出。宋代有朱熹、陆九渊、欧阳守道,明代有王守仁、王乔龄、张栻等著名学者和各学派代表人物。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培养了不少社会精英,光是清朝时期就有17000多学生在此就读过。其中,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上述各领域都有出色表现和突出贡献的曾国藩;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后来在收复新疆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勋的左宗棠;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当时被誉为文坛第一位领袖人物的彭浚;还有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陶澍,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等都在岳麓书院求过学。因而,岳麓书院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寄居过多次,他深受书院“实事求是”学术风气的影响,积极寻求革命的正确道路,后来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代伟人。

在岳麓书院近两个小时的游览,漫步在各幢建筑物的展厅之中,我如同走进了一条悠长的历史河流,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整个身心都浸润在千年积淀的文化氛围之中。看着斑驳的书院建筑物和那古老而苍劲的牌额题字,咀嚼着浩如烟海的书院文化,我一下子无法走出历史,走进现实。

从书院出来,我理了理思绪,心中豁然开朗:办好教育除了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支持,还须有好的师资、好的学风、好的传承。

在坐景区中巴上岳麓山顶的途中,我想好了一首诗,就以这首诗作结吧:

七绝·参观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誉中华,文脉传承万众夸。

自古书香培俊杰,湖湘才子灿云霞。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