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起家乡,廖君兴致就来了。“我的家乡很美,我在这成长,这里山清水秀,望牛岭,耕牛,古荔林,田垌,小河流水,打铁叮当声,在我的心目中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经常去河里捉鱼、钓青蛙……”14年的乡村生活给予他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茂名网讯“整个夏天其实由一种色彩主导,那是葱绿。由鹅黄嫩绿走来,夏天大写着生命的青葱……”蜻蜓FM电台流淌的声音是优美散文《美夏》,作者是知名作家、岭南文化专家廖君,散文写满了他对家乡夏的美赞。近日,廖君先生在他的老家——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来龙村的老屋,接受了茂名晚报记者的采访。他深爱着家乡、深爱着茂名,乃至对岭南这片滋养着他的土地投入极大深情。“回想我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贯穿粤西乡土大部分,基于这片土地的创作,是一种快乐,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啊!”
家乡山水充满诗情画意
说起家乡,廖君兴致就来了。“我的家乡很美,我在这成长,这里山清水秀,望牛岭,耕牛,古荔林,田垌,小河流水,打铁叮当声,在我的心目中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经常去河里捉鱼、钓青蛙……”14年的乡村生活给予他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在采访中,他打开手机找出蜻蜓FM电台音频文学作品《美夏》和记者分享,把他撰稿的反映家乡全貌的《大美羊角》《遇见羊角》宣传片给记者看。在村庄,他热情地与80多岁村民聊家常,招呼邻家妹妹吃水果。他和这片土地连接是如此紧密和谐。1999年秋天,廖君出了第一本书《西涌之湄》,写的正是他家乡。
廖君的祖父曾参加抗日战争,是他心目中抗日英雄;父亲廖庆衍是他的语文老师,也是他文学启蒙老师,上课非常精彩,学生常常拍案叫绝。在父亲的影响下,廖君的文学天赋与基因仿佛与生俱来。
1988年秋天,廖君在电白师范学校就读,和同学一起创办了校园杂志《新声》,是电白师范文学社的重要成员,那时16岁。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广东教育学院,此时期他对文学创作产生浓厚兴趣。
参加工作后他开始文学创作。1993年冬天,处女作《雨夜的小屋》发表在《茂名日报》,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此后创作越来越多,陆续在《中国作家》《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阳江日报》及中国作家网、广东作家网、南方网、搜狐、腾讯等发表数百篇文学作品,成为高产作家。
▲实地考察岭南文化。廖君提供
为这片土地鼓与呼
廖君于1998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写作学会,同年参加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班结业(一年制),2004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20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加入中国诗歌学会。
他的文学创作以文化散文、历史随笔、纪实文学、影视解说词为主,擅长大散文创作,涉及市井百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科技探索,坚持传播“力量与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近年来,他围绕茂名的各种佳作频现。《茂名,拿什么来爱你》参加魅力中国城央视竞演网络投票第一名,出版了专著《岭南道》《茂名年例》《信念纪》《千年贡园话禄段》,撰稿人文纪录片《潘茂名》《年例》、志愿公益宣传片《相遇好心城》、中国月饼名城宣传片《粤海生明月》,为茂名创文主题歌《从好心城出发》、抗疫励志歌曲《温暖有你》作词,诗歌《茂名呼唤长江》参加2020年全国广播“一起战疫”诗歌特别行动。为风景名胜、名镇名村创作《仙人洞赋》《羊角赋》《合水赋》等。担当央视纪录片《海丝茂名》文学指导、广东卫视“丝路汇客厅”特邀嘉宾。
其经典散文《娘子你是我的江南》《儿子的背影》《岭南的冬天》《看见太阳的微笑》等,由河南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播宋扬,配音合成音乐文学进驻蜻蜓FM、喜马拉雅电台。长篇历史散文《回避诗情——南京1937的另一种解读》,创作渊源来自记忆深处的祖父,2001年作品在人民网发表,2005年6月在网易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版发布,2008年在《作品》增刊杂志发表,国内大量报刊、网站、论坛转载,手稿收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一夜,我见到了祁连之光》入选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库。
感动着本土文化的壮美
从1996年至今廖君走过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个地级市,感受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岭南地区的广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反观茂名,其实并不缺历史文化。
廖君说,“作为一个作家,做好文学创作是基本的内容,但作为岭南地区的作家,我觉得要充分结合粤西的文化,通过作家的情怀、角度,去挖掘繁荣粤西文化,特别是茂名的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海洋文化、年例文化、疍家文化等,也希望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更多地关注本土文学创作,繁荣本土文化。”
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从语言体系、饮食习惯、民俗风情、建筑民居、自然山水、地理气候、历史人文、民间传说等角度,讲好茂名文化故事,拿出茂名本土的文化瑰宝,让茂名人引以为豪的,就是文化自信。”他坚持以文化创作,发现岭南本土文化之美。
2001年春天,廖君在黄姓村庄查找冼夫人历史遗迹,写成《千年的礼拜》2001年7月见报《南方日报》。冼夫人文化千百年来沉淀形成了年例习俗。2017年,他参与年例文化影视创作,是纪录片《年例》总撰稿人,茂名年例申报国家非遗专题片撰稿人。2019年撰写“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丛书之《茂名年例》。
廖君编著的《潘茂名研究与综述》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潘茂名历史文化著作,2021年全国公开发行。这是茂名市社会科学研究又一成果,是岭南“好心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弥补了我国全面研究潘茂名的空白。他利用十年时间,系列梳理国内全部潘茂名历史文献资料。通过亲身考古、核查、研究的经历,联合其他研究专家,明确统一潘茂名的生卒年月,总结四十二代中医药传承人成果,提出“潘茂名文化”概念内容,建立百度百科词条“潘茂名”“潘茂名传说”“潘茂名文化”,考证了“好心茂名”精神启元与冼夫人发展关系。目前,该书在线上有不俗的销量。《潘茂名研究与综述》被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
廖君说,“我发现着、感动着本土文化的壮观与瑰美,古老与时尚碰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人终将发现中国粤西文化的光芒。”
记者面对面专访廖君
知无涯,路漫漫求索不止
廖君是我市政府机关公职人员,公务之余勤奋创作,查文献、访古迹,每天早上写作、白天上班、晚上看书读古籍。自律又勤勉,使得他的工作与创作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各自出彩。他还身兼17项国家级、省市级的文化社团职务,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岭南文化大师梁剑波弟子。广东省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茂名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潘茂名文化研究院筹建办副主任等等。
他撰稿编印12部文化著作,其中有6部是个人文化专著,有20多部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布。目前,以粤西历史人文为主的第7部文化专著《西粤笔记》已付印,预计年底或明年1月面世。
时间宝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对岭南文化的研究上,廖君意识还有很多未知要去探索、挖掘。他越来越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未来会继续出书。随着考古调查深入,《潘茂名研究与综述》还有些许遗漏,将来还会考虑出版潘茂名历史补遗之类的作品加以补充。还有岭南文化研究概论、高凉文化研究概述等,我已经架构好书的大体内容。其次,还将继续宣讲,宣讲岭南文化与文学创作,加深人们对茂名本土文化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专业特长,继续深挖和利用好茂名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茂名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
扫一扫看视频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小飞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云杰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