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涪陵的榨菜盛名在外,不好说是浓妆淡抹,换一种感觉说在酸甜苦辣涩咸淡一切口味面前总相宜是绝对可以说得过去的。
■覃于忠
涪陵的榨菜盛名在外,不好说是浓妆淡抹,换一种感觉说在酸甜苦辣涩咸淡一切口味面前总相宜是绝对可以说得过去的。小时候祖母做的榨菜是脆甜脆甜的,就像那长江乌江交汇着流过涪陵的水、吹过涪陵的风,是翠翠绿绿的脆,干干净净的甜。这种脆甜,或许与白鹤梁上那安安静静的石鱼也有关。一千多年了,榨菜一坛一坛地买卖,流水哗啦啦逝去,石鱼一声不吭还是石鱼。可如今却再也见不到江边码头堆积如山的闪着釉光的榨菜坛子,也见不着江两岸高高的挂满青菜头的木栏菜架子,榨菜更不是翠翠绿绿干干净净的脆甜,而是松松塌塌的酸软。旅行的人们欢天喜地嘻嘻闹闹从几千里外冲着涪陵来,也不再是为那榨菜,而是为着白鹤梁上那几条石刻大鱼。
白鹤梁的石鱼其实也有些盛名,号称人类史上最早的水文站,以至于像三峡水库这样的伟大工程,都必须专门考虑为其提供万无一失的保护。如今的石鱼头顶着几十米深的长江水,盖着严丝合缝的玻璃缸,需要坐九十米电梯方能隔着玻璃亲近。好生生在水里静默了千年的石鱼,不知不觉地变成高蹈于人间之上的某种东西了。
直到清末民初,涪陵仍然是叫做涪州。护国战争那年,滇军总司令顾品珍率队入川,在家乡任团总的表弟王敬文带着顾品珍父亲顾小瑜的亲笔信,前来谋取州县之职。顾品珍让手下将其录为涪州知州。在就职仪式上,王老兄将涪州说成“陪州”。监誓的民政厅金厅长提醒他看看委任状,王老兄看了一眼急忙改口,又将涪州说成是“倍州”。金厅长收回委任状,并如实报告顾司令,顾司令当即遣返王敬文回乡,并口占一诗相赠:“欲作州官不识州,时陪时倍费思筹。家严是你好姑父,莫把小瑜作小偷”。这样一件静如朗月的事,顾品珍若是没有白鹤梁石鱼般与众不同的静,此能成为朱德元帅的老师?
唐乾符年间扬州有个叫黄损的秀才,曾经很安静地来到后来叫涪陵的涪州。起因是黄秀才偶然将一块羊脂玉雕成的马儿送给了一位素不相识追着索要的大爷。之后年轻未娶的黄秀才,在白鹤梁石鱼边的一条小船上与一个叫玉娥的女子一见钟情且私定终身,并定下三月后的十月初三于涪州相会。从扬州到涪州,长江之长堪比情长,黄秀才于良约之日赶到涪州,找到了麻柳嘴系于数株枯柳之下玉娥的船。有情人还没来得及相拥相抱,船就脱了缆绳。涪陵江水,如银河倒泻,舟逐流水,去若飞电,瞬息之间那船与玉娥就不得寻了。
对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黄秀才泪如泉涌,惚恍间见昔日向他乞讨玉马坠的大爷,从白鹤梁石鱼背上款款走来,黄秀才在涪州留了下来,思念藏于心,平心静气悬梁刺股。长安京城应试,果然中举,巧的是玉娥也在京城。黄秀才终于抱得美人归。这是明朝冯梦龙老先生《醒世恒言》笔下之“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里的传奇故事。
不过历史上是确有黄损其人的,他是广东连州人,五代南汉朝的尚书左仆射,正一品宰相,也确有他与扬州名妓薛琼琼动人的艳情故事记载。他还有诗留存于世,“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销磨。惟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诗放在同时代文人作品中总还过得去。现今广东清远市连南县三江镇还有黄损的墓,前几年我的老领导清远军分区谢政委曾带我去看过。
武则天当皇帝时,酷吏来俊臣肆意弄权,朝官侧目,上林令侯敏偏事之。也就是说,别人都不理奸臣时,这位掌管皇宫园林的小官侯敏却曲意奉承。这侯老兄很幸运,有一位好婆娘董氏,适时苦劝,说来俊臣是国贼,不可能长期得势,要侯敏敬而远之。侯老兄很听老婆的话,从此有意与来保持距离,因而惹怒来俊臣,将他贬到涪州任武隆县令。侯敏不想离开京城,想辞官不做了。婆娘劝他,京城已是是非之地,长住不得,赶紧走为上策。侯敏带着婆娘来到涪州后,将自己的名帖递到州府,不意写错了格式,州官看后说,连自己的名帖都写不好,如何当县令。便将侯敏上任的公文放置一旁不予处理。侯老兄忧闷不已时,董婆娘又劝他少安毋躁,就当朝廷放假,在涪州多闲住些日子,看看白鹤梁上的石鱼。这一住就是五十天,其间有匪寇攻破武隆县城,杀了本该离任的县令,就连其家人也无一幸免。不久来俊臣在京城被诛,全部党羽尽数流放岭南,侯老兄再次得幸免灾。据说那天他带婆娘在那条石鱼前坐了好久好久。
今天翻阅典籍中的这些文字故事,读来真是静气安神。寂寞思念可以是真正的静,孤独也可以是真正的静,让贪婪的人彻底绝望更是真正的静。
黄庭坚晚年被贬谪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了。站在白鹤梁那尾石鱼旁,望滚滚流逝的长江水,老先生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涪翁,并挥笔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七个大字。短短七字,粗看是涪翁屡屡因文惹祸,老来知趣,加上一点心灰意懒,整个人变得谨慎了,细一想恰恰是其一身静气与山水天地有了沟通,哪怕再多一个字也是对那样境界的惊扰,更别说多写一句,凑成一副对子,或者多写几句,变成一首诗,更是画蛇添足。有了这七个字,再看那石梁上其他历代名士官僚的文字,不免会心一笑。放在从前,黄大诗人肯定是有许多话要说的。人到了这境界,就没必要饶舌了,说得越少,后人越是能够心领神会。
与榨菜石鱼同负盛名的还有涪州的荔枝。成书于南宋、由王象之撰编的《舆地纪胜》讲:涪州城西十五里地方,有妃子园,植有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明末王士性所著的《西南诸省》也有记载:涪州妃子园正德年间尚有荔枝,万历时地方官因为献新扰民,无计可施到只能将荔枝斩草除根,才能让那些将荔枝当牟取私利捷径的人断了想念。
其实早在唐朝,涪州长江两岸的荔枝是成林成片的。史说,因为贵妃娘娘喜食荔枝,唐玄宗颁旨在涪州建荔枝园,古称妃子园。还特地修了涪州至长安的驿道,以便快马传递荔枝。这条驿道后朝人称为荔枝道。在《涪州图径》《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等文献中,对涪州荔枝与荔枝园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宋人蔡君谟在《荔枝谱》中说:“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荔枝),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称咏。”据说唐时涪州荔枝园的荔枝名品叫玉真子。这是不是与杨贵妃号太真有关。唐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组织民众在忠州长江沿岸广泛栽种荔枝,还特地写了《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忠州和涪州相距不足百里。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今成都崇州)司户,司户是古时管理户口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的户籍科长。想来贵妃娘娘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正是在四川吃过荔枝,当了娘娘后才对荔枝念念不忘,而重温童年美味当然是最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宋人苏轼老先生说:“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自注道:“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进入。”子午谷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一条谷道,经此谷道涪州荔枝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长安。老先生是眉山人,小时生活在四川,很清楚东汉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
荔枝原产地就在岭南地区,汉武帝时期引入四川。多年来涪州一直流传着一种荔枝保鲜法,把刚摘下来的荔枝放进新砍伐的竹筒内,两侧用湿泥巴封住,用竹子能保持较长时间,延长荔枝的保鲜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涪州荔枝园逐渐冷寂而荒废。至宋代,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到了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如今涪陵叫荔枝园的地方,只是个地名了,变成城市街区,崛起了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交州的高州是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的家乡。高州荔枝天下闻名,形、色、香、味皆为上品,秦朝开始种植,到唐朝时就列为贡品。至今,高州荔枝仍是世界最大的荔枝产地。高力士认为,涪陵的荔枝不如高州的荔枝好吃。他对杨玉环说:请娘娘试试吃几颗高州的荔枝如何?贵妃娘娘一听有味道更好的,当然欣然同意,于是高力士派人从高州进贡来一小笼荔枝。杨贵妃吃了一颗后便啧啧称赞,她上了瘾。唐玄宗见爱妃吃高州荔枝时十分可爱的样子,自然下旨,将高州荔枝列为贡品。
那么,从高州到长安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将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嘴里?高州到长安的距离,大概有2000公里,几乎比涪州到长安的距离多上一倍。当时涪州进贡的荔枝,送到长安华清宫,尚需7天7夜。如按同样的行程速度,岂不是半个月后,杨贵妃才能吃到高州的荔枝?而且这个时候的荔枝,已经不再新鲜,是烂荔枝了。
皇帝的圣旨有急有缓,送荔枝的圣旨,属于最紧急的圣旨。我们就按日行八百里加急的最高速度计算,那么,从高州到长安,最快需要5天时间。于是,那千里驿道上,扬起的尘土,飞溅的鲜血,为的是让杨贵妃破颜一笑,咧嘴一抿。
现今高州的几大名品种荔枝,其中有“妃子笑”,是不是跟她有关系?不得而知。今读马伯庸《长安荔枝》,仍能感受到荔枝官员李善德力透纸背的斑斑血泪。
那天在高州,茶博士邓栋同学带我参观古荔枝园,站在那株“高力士”荔枝树下,我曾想能不能以咱家乡涪州荔枝为母本,以高州“高力士”为父本,来个两州荔枝杂交。
邓博士说,荔枝树只能抵抗-4℃左右的最低温度,低于-4℃,所有荔枝树都会冻死。
如今涪陵沉寂百年的荔枝,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长江沿岸已遍种荔枝数千亩。每当荔枝成熟季节,灿若繁星的荔枝缀满枝头,已成为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贵妃所吃荔枝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荔枝生长的地方都有故事在流传。自唐以来,就一直有些有趣的争论。有趣争论之一:认为杨贵妃吃过四川荔枝的,都是宋朝人。有趣争论之二:认为杨贵妃吃过广东、广西荔枝的,几乎都是唐朝人。今史学家对不同朝代各类史学典籍的梳理,大致有福建说、两广说和巴蜀说三种。莫衷一是的事,其实没必要再去像南阳和襄阳为争诸葛亮隆中对那样打嘴炮数百年。四川、两广、福建的荔枝,杨贵妃应该是一律通吃了的。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