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叶舟聚焦河西走廊人文历史的又一部鸿篇巨制,《凉州十八拍》入选由中宣部指导、中国作家协会牵头实施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名单,该计划被视为是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新的重要举措。
叶舟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为叶舟聚焦河西走廊人文历史的又一部鸿篇巨制,《凉州十八拍》入选由中宣部指导、中国作家协会牵头实施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名单,该计划被视为是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新的重要举措。
《凉州十八拍》以皇皇百万字书写了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近半个世纪的悲壮历史。故事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内核,以古典长诗“胡笳十八拍”为艺术架构,将铜奔马、祁连山等西北文化传说与民间社会生活熔为一炉。就小说本身而言,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复仇、救赎与托孤,长久的隐忍与坚持,无一不蕴含着情与义。
为当代文学补上“苍茫气”
评论家谢有顺将《凉州十八拍》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补天之作”和“补气之作”。在他看来,这部著作首先为当代文学补上了“苍茫气”——在现今的文学创作中,细小精致之气非常盛行。不断强化的精致化、仪式化、细小化特性,带来文学的精美感,但过于精致难免导致圆熟,容易让人觉得缺乏一点爆发力,缺乏一些能够溢出小小天地的东西。而《凉州十八拍》的写作,无论是其中蕴含的狂野、雄浑、大地般厚实的气质,还是作者叶舟书写这部大作的雄心、野心和抱负,都无疑为中国文学补上了来自北地的苍茫大气。
陌生感和冲击力非常强烈
诗人黄礼孩坦言,作为一个南方人阅读《凉州十八拍》,产生的陌生感和冲击力非常强烈。黄礼孩以叶舟诗作《辞典》中的关键词——燃烧、奔跑、吹动、晴朗、成长、辽阔——来概括《凉州十八拍》的内核。“当下太需要这样的作品。”他感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热血沸腾,看到曾经的自己,看到祖国辉煌的文明如何走到今天。”
“少年”是作者叶舟始终醉心的创作主题。《凉州十八拍》中,以顾山农、徐惊白为代表的一批来自民间的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地守护着河西大地。其中洋溢的少年朝气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黄礼孩看来,这是一部在凉州演绎的中国少年心灵史。他特别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少年徐惊白。通过徐惊白的故事,小说超越了传统的“赵氏孤儿”结构。徐惊白从懵懂无知逐渐成长,直至自我觉醒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最重要的力量:正是因为生命的自我觉醒,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不断焕发新生,源远流长。
源于对广袤河西大地的深情谈及《凉州十八拍》的创作,叶舟多次提到“深情主义”这一理念。对于叶舟而言,这部作品源于对广袤河西大地的深情:“我不管在构思、写作这个小说,还是在多年来行走河西走廊的过程中,都是在西北大地上寻找生命当中一些缺乏的元素,来滋养我的生命、滋养我这具肉身。”
他坦言,自己最爱的还是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这条漫长的通道:祁连山像脊椎一般串起了西北边疆;而历史不是凝滞的,历史可以复活。
谈及写作《凉州十八拍》最初的原因,原来凉州、大柳、双树,这是叶舟父亲的祖籍,叶舟的父亲从20多岁离开老家、落户兰州之后,便很少再回去,但他一辈子乡音未改,就像一枚标签,说明了来路与身份。所以他发愿要抓紧时间为父亲写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儿子的报恩与行孝,这本书当然要以“凉州”为原点。
为什么会选择河西走廊?叶舟解释道:“在这里,不仅有民族融合、各美其美的传说,不仅有语言共生、和平遍地的光阴,即便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丝绸之路仍旧是一条伟大的通道,给予我们慷慨馈赠。河西走廊这一方水土,进入了我们的田野与胃囊,养育了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叶舟看来,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不仅仅提供了一种地理上的战略纵深,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纵深、思想的纵深。他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也在这里,开疆拓土的边塞诗恐怕也只有在这样的壮烈风景中才能写就。(吴波)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