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走遍茂名

老屋跨两省

摘要:

2021年7月2日,本报以《村名两地用,老屋跨两省》报道了一条不一般的自然村——界牌村,引起不少猎奇人士前往“打卡”,该村有识之士趁老屋成“网红”之际,凝聚族人力量,将其修葺。

修缮后的春英公祖居。

扫一扫,看视频

雕刻精美的房梁木。

两广游客前来参观李春英故居。

俯瞰界牌村。


2021年7月2日,本报以《村名两地用,老屋跨两省》报道了一条不一般的自然村——界牌村,引起不少猎奇人士前往“打卡”,该村有识之士趁老屋成“网红”之际,凝聚族人力量,将其修葺。前日,记者再次来到该村,访老屋“新貌”。

界牌,是信宜市金垌镇与广西容县杨村镇相邻处的自然村名,属广东的村名叫“上界牌村”,属广西的村名叫“下界牌村”,该村入乡祖老屋“春英公祖居”中曾住在左侧房屋中的人属于广东户籍,住在房子右侧房中的人属于广西户籍,也就有了“一屋跨两省,兄弟各东西”的说法。

前日,记者再次来到界牌,走进“春英公祖居”。只见入老屋的小路已硬底化,老屋已被修葺过,屋前及大厅都铺上了瓷砖,大厅中屏风用现代镜画新装,厅中墙上贴上了有关此屋的发展史及界牌出的军界、文化界人士简介。前厅中央挂着“春英公祖居”几个金色大字。记者于两年前看到的青苔斑驳,长满荒草的老样子一去不返。村中还有一位老伯“驻守”专门打理此老屋。

下界牌村李桥昌,一位“80后”,是硕士毕业后回乡创业的知识青年。知道记者来访,专程从镇上赶回来,向记者介绍老屋的历史及修葺过程。

据介绍,老屋二梁上刻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文字,至今已经339年历史。在此居住的是春英公后人,当年划分户籍时,根据住在房子左右划分户籍,住在房子左边的人,属于广东省籍,住在房子右边的人,则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籍。现老屋左侧的村子为上界牌村,是广东省管辖。房子右侧的村子叫下界牌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春英公后裔现有8000多人,以聚居信宜、容县,岑溪三县市为主。

记者在上厅中看到有一联为“霈白芳枝叶子蕃昌宗柱史 莲青学士文章锦绣振家声”。据介绍,这是“派”联,界牌李族为福建上杭“火德公”后人,春英公有四兄弟,其中春英公、春泽公两房后裔用此联为派联,从“火德公”20世起用,如李桥昌本人为27世,即是“昌”字辈。据了解,目前界牌村最年轻一代已到“青”字,是火德公后30世。

据介绍,春英公是火德公15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终于清朝康熙年间,是界牌李氏的入乡祖,是一位七品文林郎的官员,从英德青塘镇携子侄多人先迁到容县黎村镇六胜村的六奎暂住,三年后搬迁至金垌镇大垌。康熙初年,又迁居容县容州镇同古村渭龙江口的大位坡。经多次易址后春英公最后定居在有界牌河,宜居宜农的界牌址。入乡后建第一座房子在茶子坪,因人口发展及方便出入考虑,建了第二座房子,即现在所见的老屋。据族人推测,此屋应为春英公孙辈所建,而非春英公亲手所建。目前,该屋是界牌李族先人留下的最早的房子。

李桥昌介绍说,广西李氏宗亲联谊总会有关负责人在两年前就关注此屋,已向界牌村宗亲建议修葺。李桥昌知悉后去年在族委会中提出修葺建议,得到了支持后即联系广西李氏宗亲联谊总会,并提出修复方案。他认为,修好老屋对加强当地李氏的凝聚力、宣传界牌李氏文化、建设和谐乡村、留住界牌后裔乡愁等多方面有极大的帮助。修复方案得到广西李氏宗亲联谊总会的支持,界牌李氏族人积极响应支持,去年启动对老屋的修葺,并于当年完工。老屋修葺后,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村中也派出一名老伯专门打理老屋。记者在采访的一个小时内,就遇上了从茂名、广西容县过来的20多名游客,她们认真地阅读厅内张贴的资料,细心观察屋内仍保留的原木支柱。

记者发现,界牌李氏的发展,他们有族谱等资料记载,这有助于当地李氏后人了解当地。对界牌的历史,年纪轻轻的“80后”李桥昌就是一部活历史,对春英公以来的族人的发展,极其熟悉。他对记者说,“跨两省”实际是指老屋中住的兄弟们据住左右侧而归两广户籍,而真正的两广“界石”在两百米外连通上下界牌村的村道边。他笑着说:“我们的村道,就是省道。”

今年70多岁的李胜昌老人在“春英公祖居”出生并居住数十年之久,约20年前才搬离。他说,虽然和部分同胞兄弟的户籍不相同,但山水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平日里遇到困难,大家都是互帮互助,没有因为地域因素造成任何沟通障碍,真正体现了“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的兄弟情义。

记者发现,离老屋左侧广东境内十多米远处,是一座规模更大的“进士第”,村民称之为“三座屋”,实为三进大屋,现仅存原屋的中间部分三进,三进间有一定落差,当年台阶仍在,可以看出当年是依山抛建造,显恢宏气势。“进士第”因历史原因及年久失修,厢房部分已倒塌或拆毁,现村民起了民宅。据介绍,此“进士第”与春英公老屋相连,是春英公老屋中走出的3个进士中的第一个进士李叼白(嘉庆年间)所建,是春英公的第六代孙。记者在上厅看到,还有该进士的“官帽箱”及一块“华清李公祠”(华清为叼白别名)原牌匾放在厅侧,村人并没有刻意加以保护,遂致电信宜有关部门反映。进士第中有一屏风经村中后人用杉木新制。目前村中后人正依遗留下来的石质门础复建进士第的首门。据村人介绍,“三座屋”原占地极阔,比春英公祖居要大得多。而在春英公祖居望向对面的竹化村有第三位进士李叶燊(又名经才,1873-1912)的居所(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清代容县正堂,民国容县第一任县长。)现其屋仍保存较好,雕刻工艺精湛。而春英公之后裔中第二位进士李正芳是杨村镇六福村大陂冲村人。

界牌老屋,是其族人的根,春英公的后人们用实际行动,保护起了祖先的居住场所,也成了两广交界处群众的一个“打卡”好地方。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光耀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杨松

编辑:车杰蓉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