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化州市下郭街道中心小学 陈国丽
摘要: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几年来,这一群体不断扩大,不断呈现出一些新问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班主任教学经验的我,从留守儿童的各种不同社会成因入手,通过对该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留守儿童;成因;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个工业园区、物流中心的筹建,城里需要大量的劳工,而不少农村及城镇郊区的土地被征用,农村这些富余的劳工只好进城打工。进城打工大军大部分为青壮年,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有的是两夫妻一起外出打工创业,有的是让有创造力的配偶一方外出打工创业。因为经济、学位的原因,他们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或者送去托教中心。这部分孩子与父母离多聚少,与父母缺少沟通,缺乏父母的监管,不得不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但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容易导致了留守儿童思想、性格、心理等方面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协调
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不协调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农村家庭为了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在孩子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将他们送到城镇的学校,这些孩子短则一天,长则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也见不到父母,虽然父母没有外出打工,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他们却成了现实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二)教育失调
教育的失调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的德行不良。原本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又没有父母的有效监管,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同时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思想三观不正,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失足现象也不断涌现。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生活关爱
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隔代监护状态,祖辈育儿观念落后,祖孙之间很难沟通。再者,祖辈往往对孩子过度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且孩子遇到问题后,找不到有效的支持,最终造成这部分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很多事情拿不清主意。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关爱,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淡薄,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偏差。
(二)缺乏有效教育
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核心阶段是小学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没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将会影响孩子以后一生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管,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单靠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进行监管,缺乏有交效的教育引导,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再有是学校和家庭也缺少长期、有效的沟通,造成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缺乏道德行为引导
小学阶段也是孩子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是儿童获取早期情感支持的最重要来源,通过父母的关爱,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内化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留守儿童如果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无法直接获得父母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有可能产生道德情感偏差。如不懂感恩,自私自利,不懂施爱,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思进取,诚信度低,缺少同情心,对朋友、家庭、社会冷漠,缺少社会责任感,缺少担当。
(四)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受经济条件、用工方的限制,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回家,与孩子聚少离多,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负面心理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长期下来造成孩子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祖辈监护人通常对孩子重视身体、轻视心理的辅导,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于感情的缺失和心理的失衡造成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胆怯、厌学自闭、性格孤僻、情感冷漠、冲动易怒、顽皮任性、交往障碍等个性特征,普遍存在性格欠缺和心理障碍。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家庭的第一课堂作用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是孩子言行的楷模,是孩子终身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他将家庭排在第一位,足可以看出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充分重视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的问题,想办法维持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创造条件,尽可能做到父母双方有一方陪伴孩子。实在条件不允许,父母要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平时可以通过电话、QQ,视频或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在孩子放假期间,可以创造条件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2)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的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有问题,目光短浅,认为现阶段不读书也能挣到钱,“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充斥在某些家长的观念里,认为孩子只需要认识些字、长大成人就行了,上不上大学没关系。父母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文化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志短因而人更穷,缺乏文化支撑就难以看清远方的路,同时父母还要树立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力尽所能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帮助。(1)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布置各班主任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排查,确定留守儿童对象,对他们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建立留守儿童父母微信群,教师主动与他们父母沟通,及时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思想动向,并指导留守儿童父母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怎样鼓励、关爱孩子。(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信息记录袋,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不良言行,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对症下药”,及时纠正。(3)组织学生社团,并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学校的社团形式丰富多彩,例如可以组织书法社、作文社、诗歌社、科学社、象棋社等,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既解决了“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监管学习的难题,又可以提高“留守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4)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学校都逐步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经验的心理教育教师,同时将心理课列入教育课程设置中,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发展。(5)开设针对监护人的课程。针对祖辈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素养普遍低下的实际,开设教育方法讲座,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让他们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的认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留守儿童,是社会中一个弱势的群体,是一种辛酸生活的代名词。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多方位、多角度采取积极措施,形成长效机制。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留守儿童们一定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灿烂的未来。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