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些年,有高州的研究学者计划出版相关冼夫人研究专著,送来请我提意见,当翻开该书的第一页,第一句话便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路过高州高凉山时,曾撰诗一首”,以下便是这首赞颂冼夫人的诗篇。当时我建议该书作者把这句话删去,但作者并没同意,总认为有名人路过本地,特别是如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更可以为本地生色。
何火权
有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新闻报道和论文,每当写到苏轼这首吟咏冼夫人的诗篇时,都喜欢写上苏轼到高州高凉山而作。前些年,有高州的研究学者计划出版相关冼夫人研究专著,送来请我提意见,当翻开该书的第一页,第一句话便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路过高州高凉山时,曾撰诗一首”,以下便是这首赞颂冼夫人的诗篇。当时我建议该书作者把这句话删去,但作者并没同意,总认为有名人路过本地,特别是如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更可以为本地生色。讲的人、传的人多了,如果不加以辨别、澄清,似乎便已成真。其实,苏轼这首称颂冼夫人的“冼庙诗”,不论是在哪里撰写,丝毫不会减弱诗篇的光辉。在海南儋州所撰,一样是吟咏冼夫人的开山之作,无论是研究冼夫人,还是宣传地方文化,都不会带来不良影响。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历史真相,避免以讹传讹,更利于正本清源,以免被外地学者认为我们不尊重史实,从这方面来说更显得辨明真相的必要。
这里顺便多说几句。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十一日在藤州(今广西藤县)相遇之后,一路相伴到达雷州。苏轼在海南写的《和陶止酒》诗前有一小序记述其事,“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此次海滨相别,竟是他们兄弟的诀别,虽然后来有书信来往,但却没有再见过面。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却是“雷州安置”,并没有到过化州做官,况且苏辙在雷州仅一年多便移至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这自然就没有如化州一些同志说的“宋代苏东坡在海南任职时,曾到化州探望任州官的弟弟苏辙”并大赞化州特色小食的故事。其实,要宣传地方特色品牌,质量过硬,获得消费者青睐已经足够,大可不必借苏氏兄弟来提高知名度。
我们再从历代地方志上的记载,可以补充说明苏轼没有到过高州、电白,自然也没有到过化州。
地方志书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翻阅明万历以来各种版本的《高州府志》,从里面的记载,既可以了解关于“冼庙诗”的蜘丝马迹,也可以了解苏轼与本地相关连的一些情况,并无相关苏轼到访及题诗的记载。
明•曹志遇纂修,万历间刻本,《高州府志》中《卷六•迁谪》列举宋代被贬到高州的有:梁焘、范祖禹、刘安世。有“徙祖禹于化州,寻卒。徙安世于高州又徙梅州,而阴使人杀之,其人死于途,安世幸免。”没有关于苏轼、苏辙兄弟的记载。在《卷八•诗抄》中,有“冼夫人庙题咏颇多,学士苏轼诗:‘冯冼古烈妇……犀渠破群疑’。”只节录《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前八句。
清代,自康熙版到光绪版的《高州府志》,都有相关苏轼和冼庙诗的记载。在康熙版《高州府志》的《卷六•迁谪》条中,记载范祖禹、刘安世之后,有一段关于苏轼的记载:“苏轼字子瞻,宋端明殿学士……移琼州,昌化军安置。……徽宗立,以赦徙廉州时,廉州路由石城以达。……爰书院于松荫之下。迄今,旧址犹存,松荫尚翠。”(这里说的石城,即今天的廉江市,明清时属高州府,现属湛江市。)此段话在乾隆版、道光版和光绪版,都大同小异。只是光绪版引述苏轼过石城这件事之后,有一特别说明:“案苏长公路经石城,非贬谪于此。”这再明显不过地说明,清代的编志者很清楚,苏轼只是在回程时路过石城,并在那里作过短暂停留,后人便在他路过的地方办书院,并没有到过高州府的其他地方。清代康熙版、乾隆版《高州府志》中关于“冼庙诗”的记载,都是只录诗的前八句;到了道光版才第一次收录全诗,光绪版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万历版、康熙版、乾隆版的编志者,只是收录苏轼赞颂冼夫人功绩的前八句诗,后面苏轼见到的冼庙庙貌,以及诗人的感慨等,没有收录。只是到了道光版,才收录全诗。如果苏轼当年真是路过高州或电白并题诗,而地方志竟没有全首诗收录,那是说不过去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没有到过高州或电白。
再看《茂名县志》《电白县志》和《化州志》的相关记载,这类志书版本比较多,每种仅列一个版本的记载便可管中窥豹。清光绪版《化州志》在卷七“职官表”中有苏辙的记载“苏辙,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尚书丞,进门下侍郎,自号颍滨遗老,谥文定。据宋史本传,绍圣三年,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清道光版《重修电白县志》卷十五“金石”在“诚敬夫人庙碑”叙述后有一句“东坡诗所谓‘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也’”,接着介绍电白举人崔翼周撰写的《谯国夫人庙碑铭》,里面有“高凉下,浮山阳,石狮苍,东坡谒,铭志缺”这样的句子。这些志书没有明确记载苏轼苏辙兄弟到过化州,也没有记载苏轼到过电白。民国《茂名县志稿》在“诗征”卷中,引用苏轼这首“冼庙诗”之后,有编撰者的说明,“此诗系苏公在昌化军和陶饮酒诗之一章,……因陶公元韵而成,尝特见夫人庙作也。……以临振有夫人庙,按临振即昌化军治今崖州,隋唐此为冼夫人汤沐邑,故苏公在海外有感而作也。”该志是手写初稿,个别字迹难辨,也有个别说法如“饮酒诗之一章”应为“和陶拟古九首”之一章。这段编撰者的话,非常清楚地说明,该诗是苏轼在海南昌化军(儋州)所撰写。
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在归途中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渡海》,诗中既写了渡海时看到的景色“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更抒发了在海南三年的感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说苏轼被贬儋州对海南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仅是有这么一首吟咏冼夫人的光辉诗篇,也已令诗人不朽。
(本探究系列完)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