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的家乡是粤西边陲小镇——信宜茶山。
□黄信波
一
我的家乡是粤西边陲小镇——信宜茶山。位于云开大山南麓,这里群峦叠翠,云遮绿野,千岩竞秀,锦石奇峰,确是另有一番风景。
镇很小,才100平方公里,四周被山围绕像个锅一样。顾名思义茶山不是茶就是山,家乡的山特点就是耸高,峻峭,奇险。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样秀山倒影篱水缥缈中,也没有张家界那样雨雾漫锁多姿彩,但我还是最喜欢家乡的山,有一种熟悉的美。
家乡山清水秀,风清月明。孕育着我们的祖辈,也有我们童年的足迹,昔日的笑声。最有名的“三石一山”云烟翠屏雾霞霁,路转石奇千峰远。偶尔走一走,觉得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二
小镇的人很多来自福建,这是我们族谱写的。按当地传说是:过去,信宜东北部山区是瑶人居住地,明朝瑶乱不断。明万历年间朝廷命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官兵二十多万,有士兵、客兵(浙闽兵),俍兵,分十路进行铁壁合围。在罗旁一带展开交战,史称罗旁战事。历时数月平息,此后肇庆府将泷水县改为罗定,并升格为直隶州,析西山地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置西宁县,茶山属于信丰都。多数是当时留下的士兵和一些罗定附近的迁到西宁开荒的。
茶山镇得名早在明朝中期以前,茶山位于以前高雷地区的古驿道,下临函关要戌省道必经,这一带盛产茶叶,大部分居民以茶为业,在奇美石一带种茶万余亩,并在山腰建一条街叫“横街”,专门收购和销售茶叶给过往商客。我们祖先看到以前瑶人的茶山,茶厂,直接就定居了下来。
茶山人还保留着炒茶的习惯,就是正清明这天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采茶回来,晚上炒茶。在生产队时有上十个茶场,由于“横街”茶叶市场没落,炒出的茶已没市场,但仍然受附近的人喜欢,自己家里日常的饮用待客送礼,还是不错的。至于讲到饮茶,一是各人口味,另一个就是炒工了,在外也经常喝到各地买的茶叶,现在好多茶是机器加工,加香料色素,喝了有些喉干,喝多伤胃,而茶山的熟茶是不会这样的。
三
生活在小镇,全年平均温度23度,四季没有冬天的感觉,舒适悠然。偶尔爬下山摘下茶,看山的远方又是一种情怀。
如遇上三华李花开或杜鹃花开的季节,又是另有一番风景。但是山路陡峭弯曲,路边就有些荒芜了。我平常回到小镇李花杜鹃早过时了,也不可能每次回来都遇上花开时节的。此时年轻人早出外面闯世界,能找三几个人一起爬山还是不错的。当然还是有一些花看,如散落的野菊花、野百合、蒲公英,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花,还有一些野果,原生态的绿色食品。我只认识一些山稔子,树莓,随手摘就放在嘴里,一路上有了点小小的满足。烈日晴空下,偶尔玩下细水碧流,倍感清凉,单单这水就让人清爽宁静,洗去喧哗尘埃。如有时间约几个知己朋友,就在这山涧煮茶,也是一种享受。一路稀疏的青松盖不住的蔓草,柔柔的山风带来阵阵的惬意,偶尔飘落一些树叶还有一些花瓣,风中还有丝丝似桂花的香味,确是一种自在自然。不知不觉就爬到了山顶,这一刻还在想着山的那一边就是昨日奔波忙碌的城市。用了多少年一直想跨越的山,走到外面繁华的世界,回头俯首望自己家乡,却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已是傍晚夕阳西下,映照在一些稍秃的山,给整个景色添了一道霞光,整山小鸟叽叽喳喳的催促着,还有一些蝉鸣,我却没抓拍到红霞曝光的镜头。记得以前拍过一张,似人在霞光中把周围的景色染得像火烧云的红,在同学间传疯了,可惜那时的胶卷早弄丢了,照片也不知谁还有保留,现在有手机却总是遇不上那瞬间。
每年春节后,年轻人就得告别小镇,去寻找诗和远方。城市喧哗的生活,小镇无疑就是避风港,归来时茶水依然温馨,青山依旧雄伟,还有采茶的笑声依旧。
古朴的茶山小镇总能给我带来一分安详。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