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建筑里的茂名故事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丘立贺摄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丘立贺摄
市委招待所
——茂名曾经最高档的下榻之地
随着茂名的建设开发,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外的专家,参与了油城早期勘探、设计、指导和建设,在他们出差或短期工作期间,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下榻之所,于是,市委招待所就应运而生。
该所建于1959年。1969年底,为了区别于刚组成的市会议招待所(二所),才改叫一所。该所主楼四层,附有一个裙楼(餐厅),采用筒子楼设计,中间为通道,南北两边为厢房,有些套房并设有卫生间,楼内布置堂皇、典雅,上有吊灯,通道安装壁灯并铺有地毯,是当时茂名最高档的下榻之地。
市委招待所整个建筑群体现了苏联的建设理念,主体建筑距街道一定要有一段距离,在主楼前后均设有花园,前园还有戏水喷池及种上名贵花草。为使场所贴近自然,增加当地特色,在所东面空地特意建了一座荔枝园,专人管理,环境堪属一流。
当年的市委招待所除了接待国内客人外,还频繁接待外国客人,国内客人如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华南歌舞团、武汉杂技团、山西晋剧及河南豫剧院等团体;外国客人如越南国家民族歌舞团、海防文工团、罗马尼亚人员代表团、东德专家团等。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茂摄制电影《女跳水队员》,当时电影剧组演员都住招待所。我班选几名同学参与排演,我有幸选中群众演员,中午和晚上就在市委招待所就餐。 (张凌云)
茂名饭店
——开启完全商业化模式
在红旗南路的东侧,有一座五层大楼,它就是集饭店、旅店和其它服务项目的茂名饭店。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就会有人们的流动交往,探亲访友,这就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经济的住所,于是才有了完全商业化的茂名饭店。
该饭店建于1959年,由四局一公司四工区建设,大楼高五层。说出来你都不信,工人们只用了25天就完成了这座大楼主体建筑。在那个“大跃进”“快速施工”的时代,人们36小时完成2000平方米的车间工程,5天时间完成2679平方米的3层混合结构办公楼,13天完成3924平方米面积的13栋2层混合结构住宅……尽管这并不合乎常规,但是不难从中看到当时职工们的冲天干劲。
饭店建好后,除一楼用作餐厅、理发店、照像馆、早餐等设施外,二至四楼均为旅业用场。记得饭店的一楼经营着一家赫赫有名的照像馆,当年来茂名建设南来北往的人们,不论是初次驾到,还是即将离茂,都会在这家照像馆留个影,同时也让人们深深记得“油城照像馆”的名字。其实“油城照像馆”最早的名字叫“金阳大道照像馆”,因为门前那条建于1958年的大道叫金阳大道,还短暂地叫过商业大道,直到红旗电影院和红旗大院的建成,此路才改叫红旗大道。
饭店的五楼则作为茂名市人民有线广播电台的场所,首任台长则是曾担任过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潘祖岳。通过他们的传播,让千家万户通过自己家门口的“木匣子”,收听到国家大事和油城建设的各种讯息。
茂名饭店1983年改为“茂名大酒家”。(张凌云)
新华书店
——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茂名撤县建市(省辖市),同时茂名也掀起了同等规模的城市建设高潮。当时不仅要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于是,市里和四局三公司共建了这座位于工业大道东部的新华书店大楼。
大楼共四层,是一座综合大楼。一楼大厅为书店,占地50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有一间约20平方米的厢房,两边厢房用作雕塑室,东边厢房是租书处。二至四楼则为三公司技术人员和基层领导的居所。房间布局都是两房一厨一卫,中间还有个小餐厅,近50平方米。
书店的开业和成立,成就了当时不少孩子和学生的读书梦。那时,我一有空就往书店里钻,由于年纪小,大书看不了,只能看小人书。但那时小人书是在柜台里的,不让随便翻看,我只好求大人买。一次我看中了一本《杨七郎打擂》,央求母亲给钱去买,母亲不允许,于是我中午便绝食不回家,后来受到学校的教育批评。那时在书店门口的地摊租书行业应运而生,只需花一分两分钱就能租一本书就地看,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书爱好者,其中也不乏大人参与,成为当时书店门口一道亮丽风景。
后来我读到四五年级,可以看小说了,一次一位叔叔到我家玩,手里拿着一本刚花1元钱买的小说《红岩》,我看后爱不释手。叔叔说送我,母亲赶紧拿也1元钱给我去买。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教育作用,说到这点,新华书店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张凌云)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