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历经时代的更迭,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不断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历经时代的更迭,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不断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儒家的核心是仁义,道家的核心是自然,仁义需要自然来补充,自然也需要仁义来丰富。文化需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加法。“加法”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整合,使之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需要,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传播先进传统文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传统八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传统,也塑造着今天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对电白来说,如何精心算好传统文化的“加法”,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推进电白文化强区建设?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擦亮电白“好心文化”品牌。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历经梁、陈、隋三朝,世为南越首领,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岭南经济,功勋卓著,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经常教导儿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其爱国情操影响深远。冼夫人文化核心是“好心文化”,电白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质文化资源,弘扬“好心精神”,擦亮电白“好心文化”品牌。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形式多样活动,大力弘扬“好心文化”,让“好心文化”进单位、进社区、进校园,让“好心精神”扎根电白大地,让“好心”种子落地、开花、结果,共同打造电白“好心文化”特色品牌。
学习王占鳌,打造德政文化金字招牌。王占鳌同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位“焦裕禄式”县委书记,他在电白担任县委书记十三年,电白由名不见经传的赤贫县,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五好县”,电白成为全国学习的好榜样。他不仅为电白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殷实家底,还为电白人民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王占鳌同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铸成一座人民心中的丰碑。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学习王占鳌,坚守传统文化“忠”“廉”要义,打造德政文化金字招牌。至公无私、竭诚尽责,简单地说就是一心为公,没有私心。“忠”的具体体现就是讲原则,忠于党、国家和人民,守规矩,尽职尽责彰显担当。廉,是廉洁无私、克己奉公。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晏子曾说:“廉者,政之本也。”古人早已认识到,官员的廉洁是政体延续的命脉所在。纵观古今中外,治乱循环,皆是“廉则兴,贪则衰”。当今中国紧抓“廉”字整治,出台了公务活动“全面禁酒令”等严格措施,号召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每个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忠”廉”字诀,严守底线,这些都是德政文化的重点。
书写生态文明的电白新篇章。传统文化的道家核心是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人类文明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若能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惜天地万物,才能安心生存下去。把天地万物视为自己的身体,就是我们讲求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不得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电白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整治环境,用心用情用力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江河湖海治污、治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及好转。水东湾畔遍植红树林,红树林边的栈道,早晚游人如织,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家庭教育应强调“涵养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卦》,“养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一种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指向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昂扬的进取精神。电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历史蕴厚,自古以来民间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电白家庭教育要弘扬冼夫人“好心精神”,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正直、有德行的人仍然是我们当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间课堂,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他们青春懵懂时,带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养正气、走正道,青少年才能在不断成长中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展现担当。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的辩证法。电白区打造民俗品牌,要善于做“加法”。民俗不是历史课本,它是一个区域内民众生产生活特色的集中映射,是不断活动、不断生长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因此电白区打造民俗品牌时,既要充分展示历史积淀的魅力,也要善于加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民俗文化与时俱进的新元素、新内涵。如电白民歌的挖掘、提炼,就要有历史的传承,更要融入新时代新内涵,展现新风尚。对民俗中一些不合时宜、有碍安全、有悖文明的陋俗陋习,我们应当勇于做“减法”,倡导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移风易俗。这样的“减法”其实是一种辩证、创新和发展,从长远来考量,其实是一种“加法”,有助推陈出新,有助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发展新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精心算好传统文化的“电白加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助力电白文化强区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崔耀奇)
编辑:车杰蓉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