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间清欢”这个词,我是从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借来的,因为喜欢得不想讲理由。比如说,南方的春天,绿草蔓延,宜春的花含苞欲放,以及那一片将嫩芽绿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桑田,都是人间清欢;还有人间清欢的,是那一道被我爱得根深蒂固的上汤桑叶。
■吴春丽
“人间清欢”这个词,我是从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借来的,因为喜欢得不想讲理由。比如说,南方的春天,绿草蔓延,宜春的花含苞欲放,以及那一片将嫩芽绿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桑田,都是人间清欢;还有人间清欢的,是那一道被我爱得根深蒂固的上汤桑叶。
“桑,东方之神木也”,这是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中对桑最高的赞誉。但提起桑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用它来养蚕,我也不例外。我的家乡(化州市那务镇)是国家级蚕桑产学研示范基地、广东省蚕桑专业镇,蚕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改变人民生活条件的途径。那时候,村村种桑,户户养蚕,田地和山坡目之所及大多数是桑叶。记忆中,童年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跟着父辈在桑田里度过,从育苗、种植、拔草、翻土、施肥,到摘桑叶、剪枝,我跟着父母仔细操作每一个过程。父母比我更深爱桑叶,仿佛每一片叶子都是他们的孩子。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吃上汤桑叶的情形。那是城里的姑姑带我们进城喝早茶的时候,她指着一份上汤桑叶跟我们说:“这是桑叶,和咱们家里几亩地上的桑叶是一样的,可美味啦!”我们不像姑姑见识面广,我们只知道平淡无奇的桑叶可以养蚕,从来不知道它还可以做菜,所以都不敢轻易动筷子。姑姑瞧我们不动筷子,赶紧给我们解释:“拿来做菜的桑叶都是尖芽部分,不仅好吃,药用价值还很高,你们回去也可以摘来做菜。”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药用价值,只知道把桑叶吃下去后不会变成蚕宝宝就行,而父母认为,养蚕的桑叶炒来吃实在太可惜了,虽然桑叶芽最后被我们剪枝的时候会成为遗弃的一部分。这一顿,他们吃得牵强和惋惜。
有一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体质有所变化,总爱上火,吃不得一丁点热气的东西,常常不是这痒就是那痛。父母带我看了许多医生,也吃了许多偏方,不知道是不是药不对症的缘故,效果甚微。后来有人跟他们说,可以试试桑叶煲汤。于是,父母格外大方地从育蚕室里挑回一大捆最亮最大、绿得发黑的桑叶,洗干净后和猪肉煲了一锅汤让我喝。
煲过汤的桑叶完全失去光泽,汤呈深绿色,味道比较清甜淡口,但我并不爱吃,所以吃得不多。这可让父母犯了愁。
姑姑知道后建议父亲做上汤桑叶。于是,父母想方设法讨来上汤桑叶家常的做法后,开始在厨房捣鼓起来:只见母亲将细细挑选采摘回来的桑叶芽放入菜盆中,在里面加入适量的食盐和水浸泡一会后,再反复清洗干净,以防桑叶上有灰尘杂质以及虫卵;父亲则在一旁将皮蛋去壳后切成小块,将胡萝卜切成丝,将香菇切成丁,将生姜切成片,将瘦肉剁成肉末放入碗中,加入少许食盐、淀粉、酱油和花生油抓匀腌制。等一切都准备好后,父亲先把桑叶放入滚烫的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沥干水分后装盘备用;接着起锅加上花生油烧热,然后加入姜片、皮蛋和肉末,小火炒香,再加入一小盘清水煮开,撒上一点枸杞和适量的盐,最后把煮好的汤浇在桑叶上,一道鲜嫩美味的上汤桑叶就做好了。只见枸杞张扬的红混在桑叶芽羞涩的绿中,清新养眼。加上胡萝卜丝和肉末的点缀,光是看着就垂涎三尺了。夹一口放入嘴中,桑叶的清香并没有在配菜中流失,反而多了一份丰腴,从唇齿到喉咙,满满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从那以后,父母对待桑叶更加用心了。但我家的桑叶芽再也没有被遗弃的机会了,上汤桑叶成了父亲的拿手好菜,常常出现在我们家的饭桌上。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