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智慧的语言 经验的结晶——谈谈农谚的收集和应用

摘要:

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农谚。

□毛勇强

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农谚。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劳动人民几千年的创作、积累,农谚流行于口头,散见于各类书籍,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又是一棵古老的树,扎根于祖国大地,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对发展和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笔者曾经下乡“接受再教育”四年多,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具有浓厚的“三农”情结,而且从小就注意收集、记录农谚,从中吸取营养。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农谚的收集和应用,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通俗易懂的农谚大放异彩,为现代化农业作出贡献。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精耕细作,再到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大手笔绘就了一部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壮丽史诗,可歌可泣。从古至今,聪明、勤劳的中国农民总结了大量的农谚。例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过了芒种,不要强种”“衣要勤换,田要轮作”“要想害虫少,除尽田边草”“春争日,夏争时”“种薯南北向,插秧东西行”“土放三年变粪,粪放三年变土”“粪肥不发,上地白搭”“花生种重土,不死豆也稀”“不怕田瘦,就怕田漏”“水稻脾气糟,喜水又怕涝”等等。这些农谚从实践中来,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在此,对农谚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之。有一年,有个种植了多年北运菜的镇,发现蔬菜病虫害很多,严重影响了产量。对此,农科人员为他们开了“处方”:“衣要勤换,田要轮作。”所谓轮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合理、科学的轮作,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壤中的不同养分,节省肥料,还可以控制和减少病虫杂草,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起到明显的作用。“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这个镇的领导动员和组织村民实行轮作,将坚持了多年的冬种北运菜改种番薯、玉米等,次年春收获得好收成。第二年冬再种北运菜,果然病虫害大大减少,获得了大丰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此,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市农委工作期间,陪同市领导到一个山区乡镇检查生产。在召开座谈会时,该镇党委书记说,部分村委会冬种绿肥,可是长势不好。经了解,他们缺乏种植经验,没有按“祖训”办事,以致绿肥没有“茁壮成长”。我对他们说,农谚云:种植绿肥“有收无收在于沟,收多收少在于禾头”。绿肥生长虽然需要充分的水,但是又怕积水,因此需要开深沟,遇到下大雨时,水流到水沟里,如果遇到天旱,可以从水沟里舀水淋绿肥。此外,绿肥是喜阴作物,必须留高禾头,既让它享受到阳光雨露,又避免太阳直射,从而获得好收成。该镇领导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后来,他们按照上述农谚组织和指导农民种植绿肥,获得了大丰收。

自古以来,我国以农业立国,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绝大部分以农谚的形式广为流传。农谚是谚语的一部分,它是智慧的语言,经验的结晶,犹如夜空中的星星,河滩上的彩贝,数之不尽,采而无穷。实践证明,传颂久远、卷帙浩繁的农谚,对研究和继承我国古代农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对农业生产还有借鉴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各级农业农村局、镇政府、农科所(站)等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力,大量收集整理各地的农谚。有条件的话,可以编印小册子,赠送给村民使用,让它发幽于庶民百姓,与现代农业并驾齐驱,从而使广大农民年年领略耕耘的回报,岁岁收获丰收的果实。这将是造福于民,功德无量的善举,意义深远!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