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信宜,有不少身残志坚的残障“勇士”,他们用奋斗点亮了生命之光。信宜市第四批非遗传承人、玉雕工艺师吴清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孤勇者,在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的道路上孤独且光荣。吴清,在传承非遗信宜玉雕这条路上“奔跑”刚好20年。
▲吴清在构思设计作品。
▲吴清在雕刻作品。
▲一件玉雕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师徒讨论设计玉雕作品。
▲吴清雕刻的南玉巧饰梅花笔筒。
茂名网讯 在信宜,有不少身残志坚的残障“勇士”,他们用奋斗点亮了生命之光。信宜市第四批非遗传承人、玉雕工艺师吴清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孤勇者,在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的道路上孤独且光荣。吴清,在传承非遗信宜玉雕这条路上“奔跑”刚好20年。
一路艰辛,一路收获
当谈起与玉雕的渊源,吴清介绍道:“那时候,我刚从技校毕业,因为身体原因找不到工作,后来经人介绍接触到我们信宜的玉雕,大概2002年开始从学徒做起,边学边做边看,逐渐技艺有所提高,自己越做越有兴趣,因而坚持到现在。”
1981年出生于信宜合水镇新云村的吴清,9岁时因意外导致右腿伤残,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为能像其他人一样拥有幸福生活,他努力动脑动手,技校毕业后寻了技术难度十分高的玉雕来学习,进入南方碧玉工艺厂做学徒工,从最初的做开石、做毛坯,到雕刻制作南玉茶具、屏风、花鸟等摆件,一路艰辛,一路收获。现在吴清已经是雕刻技师、玉器厂技术总监,并创立了吴清玉雕工作室。
吴清说出了自己的“三个希望”:“我希望能够通过玉器让生活过得更加好,也希望自己的技艺有长足的进步,做出更好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还希望可以成为茂名的非遗传承人。”
名师指导,技艺精进
为将信宜玉雕这项非遗传承发扬好,小有所成的吴清坚持参加各类雕刻培训班、交流学习会,并积极参加各种工艺博览展,博取他人之长攻克自身之短。渐渐地,好学上进的吴清得到了玉雕界的广泛认可,也被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信宜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吕雪亮收为弟子,加入了吕雪亮工作室。
吕雪亮是这样评价吴清的:“吴清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因为我2019年收了18个弟子,有3个是残疾人,他是其中之一。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玉雕工艺要求比较高,他身残志坚、好学上进,玉雕技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现在的水平已是比较高,我十分满意。”
在吕雪亮手把手的指导下,吴清不仅是技艺上有了新的进步,对于一块玉石的品鉴和雕琢,能够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色彩、形状,注入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古典艺术元素,巧妙地进行创意雕琢成为大器,他身上也渐渐沉淀了深厚的玉雕文化学识。玉器雕刻虽然孤独,但他每天都沉浸在玉石选料、设计构思、加工雕刻、雕件美化完善的艺术世界中,生活简单而幸福。
久久为功,玉汝于成
吴清介绍他和师父吕雪亮共同创作雕刻的一件《南玉巧饰梅花笔筒》作品,创作过程中根据玉石的黄、红、白、青天然颜色,经过构思设计,红白色的做梅花,黄色的做山石,上面有两个喜鹊,有着喜上眉梢的意头。吴清介绍,从构思、选料、设计到雕琢成这个样子,需要3个月,后期还有细节、抛光出水,木座的设计。一件这样的作品由构思到成品,历时大概半年左右。
琢玉成器,非一日之功。为将一块南玉好料的价值发挥出来,吴清独自一人在灯下将作品设计稿修改一遍又一遍,拿起雕刻刀对着一块玉石进行千雕万琢,有时一件作品花上半年,遇上大创作还得花上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久久为功,玉汝于成。吴清的作品因其精、细、奇、美,先后获得了省级、国家级的奖项,他于2016年入选为信宜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信宜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做好信宜玉雕传统技艺传承,弘扬信宜玉雕文化精神,从业20年,吴清与信宜每一位工艺美术师一样,希望水平能更进一步提升,所雕刻的每一件玉雕作品都能够流传于世,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图/文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祖光 通讯员 王庆珍 黄国通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